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

ID:37792258

大小:495.76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31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_第1页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_第2页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_第3页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_第4页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第21卷第1期2001年2月黄冈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V01.21No.1Feb.2001论苏轼诗词中“鸿’’与“鹤’’意象的审美意蕴口方星移(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冈438000)摘要:苏轼诗词中鸿、鹤两种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前者具体化为飞鸿、孤鸿、归鸿,分别象喻了苏轼人生历程中的青年、壮年、老年阶段的生命体验,后者以“驯鹤”为主要形式,象喻了主体的品格。关键词:苏轼;鸿;鹤;审美意蕴中图分类号:120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078(2001)01一00

2、51一05苏轼诗词爱写鸿、鹤。鸿、鹤是苏轼诗词赋中运用的独特而鲜明的意象,出现的次数较多,它们以独特的韵昧、深刻而又丰富的文化意蕴,创造了独特的审美特色。显然,鸿、鹤在苏轼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认识鸿、鹤的形象对于理解苏轼之心帮助极大。“鸿”早在《周易》中就出现过。《渐》卦有六处以鸿起头,但它与“所咏之辞”间大多只有音韵联系,而无实质意义上的联系[1](P17鼬。《诗经·小雅·鸿雁》写周王派遣使臣救济难民,“鸿雁于飞,肃肃其羽”等才有了比的意义,不仅仅是起兴。本文所讲作为意象出现在苏轼作品中的“鸿”不是就单个名词而言的,“诗中的意象应该是借助于具

3、体外物,运用比兴手法所表达的一种作者的情思,而非那类物象本身”[2](P54_6”。单个名词的鸿只是物象,经过苏轼取舍整合,以名词词组的形式出现,变成了内蕴情志的意象。从历时态看,鸿演化成了“飞鸿”、“孤鸿”、“归鸿”等,分别象喻苏轼人生历程的不同时期,展示了其青年、中年、老年三个时期生命体验的不同,呈现出三步曲式的文化心态。这些意象成为主体对人生由浅入深的理解的物化,由初涉人世到领悟其真谛的心灵史的外化。由于自幼受传统文化的多方面熏陶,儒家思想更影响至深,苏轼曾在《与李公择》中宣称:“遇事有可尊主泽民者,便忘躯为之。”可见“尊主泽民”是其政治抱

4、负,他力图通过仕宦济世利民,他认同了儒家以建功立业为主要实现方式的生命价值观,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人生。几经挫折,加之阅历的增多,人生思考益加成熟,他转向退守一已·境,认同平凡人生——更实在、更真切的人生,这样,无论穷通,都能保持平和宁静的心态。“鸿”变化出的三种意象勾勒了主体从认同政治人生向认同平凡人生的转变过程,从注重人的社会性向注重个体自由的转变过程。1、“飞鸿”——青年时期初尝人生艰辛的形象体验“飞鸿”见于嘉韦占六年(1061)苏轼除授签书风翔府判官之时的《和子由渑池怀旧》,此诗因“雪泥鸿爪”之喻而脍炙人口: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5、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飞鸿”意象在苏轼而言,含意丰富:其一,人生是一个过程。寒来暑往的鸿,把“飞”当成再自然不过的平常之举,犹若人生奔波的必然组成部分。这体现了主体对艰难人生的认同。其二,如苏辙所言:“涉世多艰,竟奚何为?如鸿风飞,流落四维。”(《祭亡兄端明文》)人生有如飞鸿,流转于四海之内,毕竟人生又是艰苦的,诗人视人生为畏途(对不断“飞”之过程深以为苦)。此乃诗人刚踏入仕途对生存艰难的本质探寻和带疑虑的认识。其三,人生是偶然无定而终归寂无的。飞鸿踏雪偶留指爪,人生收稿

6、日期:2000一11—22作者简介:方星移(1969一),女,湖北英山人,黄冈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万方数据·52·黄冈师范学院学报第21卷踪迹带有极大的偶然性,且最终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人生无常的悲凉深蕴其中。显然,苏轼是由苏辙“共道长途怕雪泥”感发而来,以新颖的比喻带出人生的感慨,把理性精神融人人生思考中,否定了自然道路上“怕雪泥”的过去,且进一步引申到人生道路上“踏雪泥”的经历。五年前的嘉祜元年(1056),“三苏”自眉山赴京应试,虽是踌躇满志,但跋山涉水,舟车劳顿,满腹经纶是否可以延伸出光辉的前途是未卜的,当然以“雪泥”为苦。而苏轼写此诗时,

7、兄弟二人早已名动京师,各授官职,中间历母丧返川,如今又赴凤翔任,自然道路的艰辛再也不能计较。飞鸿意象喻含了苏轼初尝人生艰辛后的体验:生存的飘泊无定和踪迹的偶然。为什么在仕途刚起步时出此“老成如是”之语呢?为官出仕,即无选择性,应依朝廷意愿,而“天意从来高难问”(张元干《贺新郎·送胡邦衡谪新州》),安插何处,全凭动辄朝令夕改的圣意,非偶然而何?自己选择的功业之路,其实是不能由自己决定自身命运的选择,“此身非我有”的无奈心态隐含其中,也使他对政治人生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其他诗词中,他多次表明类似的心态,如《夜泊牛口》中感慨“今予独何者,汲汲强奔走

8、”。元丰二年(1079),《颖州初别子由二首》其二:“问我何年归?我言岁在东。离合既循环,忧喜迭相攻。语此长太息,我生如飞篷。”“飞篷”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