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科举考试资格

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科举考试资格

ID:37810338

大小:620.64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5-31

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科举考试资格_第1页
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科举考试资格_第2页
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科举考试资格_第3页
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科举考试资格_第4页
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科举考试资格_第5页
资源描述:

《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科举考试资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X)7年第3期明清小说研究N03,2(X)7总第85期ThejoumalofMing一Qi叱FictionstlldiesCene耐,NO,85明代白话小说中的科举考试资格·叶楚炎·摘要明代对于士人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有明确的规定,这一考试资格问题在明代涉及科举情状的白话小说中也相当重要。小说中的士人要参加考试,就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小说中所勾勒的科考中的混乱景象,与明代典籍展现出的次序井然的科举社会的盛况有明显的差异,具有史料意义上的“真实”。在作者的创作意识中,要同时追寻“真”与“奇”。明代小说中描写科举情状的真实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科举制度与情形的详备,而科

2、举制度特别是乡试资格认定中的“科考”及其附属的“录遗”则为小说之“奇”提供了有效的方式。关键词明代白话小说科举考试资格录遗一、身份阴影下的考试资格在明代的小说里,随处可见各色人等参加科举考试的情节设置,而他们能否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是否符合制度所规定的身份要求。关于明代科举的考试资格,常为学者所引用的是洪武十七年所颁行的《科举成式》中有一段话:其举人则国子学生及府州县学生员之学成者,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者,皆由有司申举性资敦厚、文行可称者应之。其学校训导专教生徒及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与居父母丧者并不许入试,其中式者官给凛,传送礼部会试。①·136

3、·万方数据与这条规定相对应,在小说里,最为常见的应乡试的身份是府州县学校的生员,这样的例子极多,先不予讨论,留待下文仔细探究。其次是国子监的监生。明代的监生有贡监、例监、荫监、举监等数种,而在小说中较多出现的是纳货人监的例监。如在《醒世恒言》的《张廷秀逃生救父》一篇中,张廷秀学有所成之后,“那年正值乡试之期,即便援例入监”②;《警世通言》之《钝秀才一朝交泰》里,“钝秀才’,马德称也是交纳银两,“凛例人粟”③。其三是儒士。如《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王景隆归家安心读书,其父甚喜,便让他“去应个儒士科举”④。“监生”、“儒士”都属于科举身份,而就考试

4、资格这一问题而言,科举身份的取得又与其原本的社会身份有极大的关联。以上面所提到的两名监生为例:张廷秀为礼部主事邵承恩所赏识,被其收为义子。正是有此渊源,张廷秀才得以“援例人监”。马德称原本是吏科给事中马万群之子,由于马万群得罪太监王振,被陷害以致破家。后来马家之冤屈得以昭雪,“准复马万群原官,仍加三级’,⑤,马德称也得到其未婚妻的资助,方能“凛例入粟”。张、马二人能够纳货援例人监,不仅是因为其财力,更与其官宦背景密切相关。同样能说明这一问题的是“儒士”。《玉堂春落难逢夫》中王景隆的父亲王琼官至礼部尚书,王景隆能够以儒士身份人场考试,是因为其父亲“写书与提学察院,许

5、公子科举”⑥。正统十二年三月癸酉,直隶凤阳府知府杨攒的奏言中有道:寄名者既众,遇开科之际,欲报增广,则增广名数已足,欲报儒士,则有司多方沮抑,以此无路出身,未免沦海遗珠之叹。⑦可见以儒士身份人场考试之难,而小说中的这则材料却又提供了这样的暗示:所谓“沧海遗珠之叹”只是针对一般士子而言,对官宦子弟来说,“儒士”不是出身无路的绝径,而恰是通往功名的终南捷径。从这一角度出发,当小说似乎在以其特有的方式将这一层密写在典章制度之下的关系显影出来时,分明也在昭示着两种可能:其一,小说还原了当时社会形态,比我们今天通过其他渠道所能认识到的还要·137·万方数据真实。其二,小说展

6、现了一种社会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与事实上的真伪问题无干,但却确实存在过,至少是在小说作者的创作意识里。对于第一个可能,就明代科举考试资格而言,很容易得到确证。一般说来,人流品的官员和“倡优”等贱民都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初刻拍案惊奇》中有一篇《华阴道独逢异客,江陵郡三拆仙书》,中间述及李君一连十科不第,亲友都劝他就此罢手,参加选官,李君“一发不知怎地好,竟自没了主意,含着一眶眼泪道:‘一歇了手,终身是个不第举子。就侥幸官职高贵,也说不响了。”’⑧让其犹豫不决、好生作难的根源便在于一旦为官,便无法再参加科举⑨。《张廷秀逃生救父》中的张廷秀流落成戏子,后被邵承

7、恩收为义子,并让其读书参加科举。书中叙及邵承恩将戏班之人唤进去时有道:“张廷秀本是良家之子,被人谋害,亏你们救了,暂为戏子。”这句话强调的是张廷秀本是“良家之子”,而非“倡优之辈”的贱民。从此处也可以看出,倘若张廷秀原本便出身戏子之家,哪怕生得再“相貌魁梧’,。些,碍于贱民不得入试的资格,恐怕也无从做起。更有价值的材料是《古今小说》中对于“贱民”身份的分辨,在《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一篇中有如下一段话:若数着“良贱”二字,只说倡、优、.隶、辛,四般为戏流,到数不着那乞丐。看来乞丐只是没钱,身上却光疤疲。·一可见此辈虽然被人轻贱,到不比娟、优、隶、卒。⑧几乎没有材料能够

8、让我们知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