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ID:37820329

大小:14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31

诗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第1页
诗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第2页
诗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_第3页
资源描述:

《诗五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兴丰中学科任教师教案学科语文第周星期八年级5班教师姚建英课题诗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时一课时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学习目标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学法指导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学

2、习过程设计学习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安排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经居住在长安城南的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杜甫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有《杜工部集》传世。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其诗风沉郁顿挫,被奉为“诗圣”。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代表作品有:“三吏”、“三别”《春望》《登高》《羌村》《北征》《

3、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杜甫的创作历程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兵车行》《丽人行》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春望》“三吏”、“三别”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兴丰中学科任教师教案学习过程设计学习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安

4、排二、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现在甘肃成县)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

5、诗。三、朗读:(播放MP3名家配乐朗读1、按课本注释学习加下划线的词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释:秋高:秋深。五、

6、整体感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蹋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注音:号:háo重:chóng罥:juàn长:ch

7、áng转:zhuǎn坳:ào顷:qǐng衾:qīn丧:sāng厦:shà庇:bì兀:wù见:xiàn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兴丰中学科任教师教案学习过程设计学习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安排六、品读赏析学习诗歌应该从朗读入手,如果有你朗读第一诗节中的划线句,你认为最应该重读的是哪一个词语,请说说你的理由。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句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何时眼前

8、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句的理解。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本诗主题这首诗描绘了茅屋为秋风所破和诗人“夜雨湿屋”的窘迫困境,反映了诗人的悲惨遭遇和痛苦生活,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关心民生、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七、背诵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