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_柿沼阳平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_柿沼阳平

ID:37835646

大小:1.35 M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6-01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_柿沼阳平_第1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_柿沼阳平_第2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_柿沼阳平_第3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_柿沼阳平_第4页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_柿沼阳平_第5页
资源描述:

《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_柿沼阳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1年4月古代文明April,2011第5卷第2期TheJournalofAncientCivilizationsVol.5No.2[帝制中国]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和货币经济的基本结构[日]柿沼阳平提要:战国秦汉时期存在着“固定官价”、“平贾”(正贾)、“实际价格”这3个层次的物价结构。该时期市场实际价格的变动未必是与固定官价及平贾不同的例外或者是非法的现象,而为法律所允许,所以钱的价值并非是由金或布本位制以及与此类似的制度来维持的。国家当时只允许具有同一种钱文的钱流通,试图维持通过累加其枚数来计算商

2、品价值的体系,并且试图进一步减轻钱的重量,直至其低于钱文的“名义重量”或“规定重量”。不过,由于民间倾向于将钱当作是秤量货币,民众没有完全遵行钱文。这样,官府不得不顺从民间意志,转而采用接近“实际重量”的,作为一定的价值物恰好能为民间所接受的钱文。关键词:战国秦汉时期物价平价钱币黄金前言在前近代(尤其是战国—明清时期)的中国,除了铜钱以外还有多种财物,包括黄金及布帛等,在不同场合被用作经济性流通手段。对于以何种财物作为流通手段这一问题,有的历史阶段也出现不依赖于材料本身的价值,或国家权力,或民间传统,而

3、达成宽松的社会协议的情况。由于这种对货币的认识,理解与以往主要关注钱的动向的研究视角有很大不同,具有崭新的开创性的意义,所以目前已得到了很多以战国~明清时期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史学家的支持。其中对于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经济情况,佐原康夫试图从经济人类学多元货币论的角度重新对其进行更为全面的探讨。其结论是,虽然史料中几乎所有的战国秦汉时期商品的价值均以钱的枚数来标记,但事实上布帛及黄金等经济性流通手段并未被废止而是始终在发挥着作用,而钱作为国家性结算手段的色彩则相当浓厚,其作为经济1性流通手段并未被民间所接受

4、。笔者虽然对“货币”的定义有别于经济人类学的多元货币论者而认为不应该忽视钱作为经济性流通手段所发挥的功用,但承认从多元货币论来试图重新对战国秦汉时期的货币经济史进行更为全面地探讨的意义。而且,笔者在此基础上认为在战国秦汉时期以钱、黄金、2布帛为主要货币(经济性流通手段)的货币经济在程度上广度上都有很大的发展。那么上述诸种货币之间具体存在什么样的价值关系呢?对此目前多数研究者推断认为整个秦汉1佐原康夫:《汉代の货币经济と社会》,载氏著:《汉代都市机构の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02年,第522—557页

5、。2拙作:《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史研究》,东京:汲古书院,2011年。关于货币的定义,参看该书第1章,第70—72页。此章的梗概已经翻译为中文发表,即拙文:《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史研究的意义和分析视角(一)》,《中国钱币》,2010年第2期;《中国古代货币经济史研究的意义和分析视角(二)》,《中国钱币》,2010年第4期。701时期黄金和钱都存在着一个固定比价,即:黄金1斤=1万钱。另外对于钱和布帛,也有人认为在战23国秦时存在“1布=11钱”这一固定比价。虽然有的研究者很早就对此提出了质疑,但由于这些质疑并没

6、有立足于当时的社会及其制度背景来整合全部的相关史料(包括“黄金1斤=1万钱”这说法的论据),因此其批判并没有足够的力度。其结果是,也是笔者必须指出的目前的学界,认为在战国秦汉时期钱、黄金、布帛之间的比价固定的观点最有影响力。假如这一定论没有大的谬误,那么无论钱实际重量减轻到何等程度,只要其与黄金及布等的兑换得到保证其价值便应该能得以维持。由此可推导出的观点是,在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存在所谓金本位制、布本位制或者类似的制度。但是如果这样,那些不能支持该结论的史料均将被视作例外。可是将战国秦汉货币经济的结构理解

7、为仅存在货币间的固定比价这单一的内容真的是妥当的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必须将钱的价值所在与黄金及布帛的存在割裂开来加以考察。基于此,本稿将首先讨论战国秦汉时期整体的物价制度,如后文中将出现的“平贾”制等,并揭示其精要。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探讨主要货币,钱、黄金、布帛,之间的价值关系。一、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制度在考察战国秦汉时期的物价、尤其是汉朝的物价时,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传世文献及出土文字资料中“平贾”这一词语。其涵义,一般理解为每月由官府评定出的物价。且其发挥着作为一定意义上的价格以参照稳定集市交易、阻

8、止所谓豪强富商肆意操纵物价的作用。违反“平贾”的行为被视作“过平”、“故贵”等,政府将对其予以严格取缔。有人推测西汉初期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津关令》4(第510简)“马贾讹过平令”就是违反“平贾”的罚则之一。而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事实上在汉朝的集市中很多人并不遵守“平贾”,他们经常进行拍卖这一违法活动。简而言之,以往学者一边认为汉朝的“平贾”是官府推行的强制性统一价格,一边对其实际效力一直存有严重的怀疑,认为其仅5流于形式。1中国的研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