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周建民)

管理心理学(周建民)

ID:37929909

大小:246.81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6-03

管理心理学(周建民)_第1页
管理心理学(周建民)_第2页
管理心理学(周建民)_第3页
管理心理学(周建民)_第4页
管理心理学(周建民)_第5页
资源描述:

《管理心理学(周建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六章群体心理-、群体及其形成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三、群体极化-、群体及其形成1.群体的概念⑴什么叫群体?☆群体(group)也称团体,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一定的共同目的,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并具有情感联系的两个以上的人群。☆群体特点①群体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通常会制定一系列规范;存在特定的亚文化)。②群体是组织化的人群,具有一定的结构。③群体成员心理上有依存关系和共同感,并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影响。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1.什么是社会助长⑴概念社会助长是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

2、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最早揭示这种现象的是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M·Triplett,1988)。他1897年的研究,别人在场,或群体性的活动,会明显促进人们的行为效率。他让被试在三种情境下,骑车完成25英里路程(单独骑、一人跑步伴同、与他人竞争骑)。⑵性质许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群体背景究竟起社会促进作用还是社会干扰作用,的确取决于工作任务的性质是否复杂。(待续)三、群体极化1.群体极化的概念所谓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

3、现象。按照群体极化假设,群体讨论会使群体的态度倾向朝两极方向运动,使原来不同意见之间的距离加大(见下图)。⑵群体的类型☆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①首属群体(primarygroup)又称初级群体,由美国早期社会学家库利(C·H·Cooley,1923)提出。他指个人直接生活在其中,与群体成员有充分的直接交往和亲密人际关系的群体。例如,家庭、邻里、青少年的友伴群体(peergroup)等,都属于初级群体。群体的基点: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通常没有严格的群体规范。对个体社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②次属群体(secondarygroup)这是人们根据库利提出的首

4、属群体概念提出来的概念,指按照一定规范建立起来,有明确社会结构的群体。例如,学校、工厂、政府机构等。基点:比首属群体规模大,运转依赖于社会角色关系,成员分工明确。这种群体是人们介入更广泛的正式社会的途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社会心理学家梅奥(E·Mayo)在霍桑工厂实验中提出的概念。2.群体与个人个体不同于群体,群体也不等同于个体的简单相加。个体与大社会之间联系的中介是群体。个体心理的实质是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而群体心理则是普遍在其成员头脑中存在,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3.影响群体形成的因素①共同目的②隶属需要(nee

5、dforaffiliation)这是指个人认同于他人或群体的行为方式,并以相同方式行为,以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体都需要选择一个基点对自己评价,否则就难以自我确认,就不能有足够的安全感。因此,人需要将自己归属到一个自己认同的群体。这就是隶属需要。③共同兴趣由于兴趣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在群体归属上的分化。④压力情境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都显示,高压力的情境会直接促进人们形成群体或加入群体。⑤群体的工具作用§人们加入某一群体有时是为了达到某种功利目的,或实现与群体无关的期待。此时,人们加入群体成了实现其他目的的手段。§心理学家罗斯(I

6、·Rost,1952)研究发现,工会成员们报告,工会成员身份的意义在于得到高薪和更大的工作保障。威勒曼等人(B·Willerman&L·Swanson,1953)的研究揭示,女大学生参加联谊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试图通过这种身份增加自己的学校声誉。2.社会惰化社会惰化(socialloafing)也叫社会逍遥,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事情时,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例如,“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说的就是这种含义。早在1930年,心理学家达谢尔(J·F·Dashiell)就通过“拔河实验”发现这种现象的存在。结果发

7、现,如果一个人独立参加实验,那么平均拉力可达63公斤;如果是群体一起参与,则参加人数越多,每个人所贡献的平均拉力越小。2人一起拔河,每人平均拉力下降到了59公斤;3人时继续下降为53.3公斤;8人时人均仅剩31公斤。(待续)1988年,心理学家杰克逊等人(J·M·Jackson&K·D·Williams)总结了49项有关社会惰化问题的研究。结果发现,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目标的群体越大,个人所作的努力水平也越低。当群体规模增大到8人时,个人的努力程度仅为单独工作时80%。在一定范围内,群体规模增大,个人努力水平还继续下降。东西方存在差异吗?心理学家拉特纳

8、等(D·Myers,1983)人发现,社会惰化作用并不是西方个人主义文化的产物。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亚洲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