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与方法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与方法

ID:37942689

大小:39.07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03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与方法_第1页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与方法_第2页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与方法_第3页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与方法_第4页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与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ord格式文档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陈思和文本细读与文学史教学细读文本与文学性因素文本细读的方法简短的结语一文本细读与文学史教学近二十年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大致经过了一个转折。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现代文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那时学术界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流派和治学方法都是从古典文学派生出来的,学习研究现代文学者也多是从古典文学的治学方法中寻找路径和方法。比如,作家的著述系年和年谱的编写、作家资料的收集以及文本细读等等。但从整体上说,由于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的影响,现代文学研究也不得不从以论带史的立场出发,将学术服务于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文化大革命”结

2、束后,学术界为了纠正原先过于强调意识形态化而导致的以论带史倾向,更加强调了学术的客观性和资料性的重要意义,方法上似乎又回到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上来。1980年代研究现代文学的学者几乎都是从系统阅读一个作家的作品开始起步,他们的第一本论著,多半是具体的作家研究和作品论。这也就意味着,后来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和“重写文学史”的一代学者,其实都是在阅读大量的文学原著以后再提倡和进行宏观研究的。1985年以后的情况就有所不同,一来是学术风气强化了宏观研究的必要性,二来是西方理论学说的不断引进,导致了学术界盛行新方法和新理念,对文学史的理论研究逐渐取代了具体的作家作品研究,文本

3、细读逐渐不被人们所重视。到现在,20年过去了,一届届的研究生都被笼罩在宏观的体系的理论的阴影里,虽然在理论上也能自圆其说,但心里总也是虚的,没有充分地阅读文学原著,理论底气很难会充足。当轻视文本阅读的治学态度渐渐地成了一种风气时,间题就有些严重起来。我这样说,当然是有感而发——我每年主持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都发现一些相同的现象:许多考生对几本流行的文学史著作准备得相当充分,对于一些流行的学术话题和读物也相当熟悉,但当你抽样地选一些文学作品作为问题的话,立刻就会发现破绽,他们对于文学作品阅读量不仅相当少,而且几乎不具备解读作品的能力。曾有一位考生诚实地告诉我:他的导师对

4、他说,做学问就先要建立起一个自己的理论框架,然后把符合框架的作品往里面填。我听了当时就很想告诉他,如果你学习现代文学史没有成百成千地阅读作品,没有对于现代文学史上的名著融会贯通、如数家珍,那么,所谓的文学史理论体系都是别人的,而与你无关,你将永远被关在这一专业的门槛以外,你不会产生真正的独立见解和自己的学术观点。现在考研究生的考生只注意招生章程上开列的参考著作,其实,再详细的参考书都不可能把阅读作品的细目开列出来,而这恰恰是考你专业基础是否扎实的关键所在。我常常想,所谓文学作品和文学史的关系,大约类似于天上的星星和天空之间的关系。构成文学史的最基本元素就是文学作品,是文

5、学的审美,就像夜幕降临,繁星闪烁,其实每个星球彼此都隔得很远很远,但是它们之间互相吸引,互相关照,构成天幕下一幅极为壮丽的星空图。这即是我们所要面对的文学史。我们穿行在各类星球之间,呼吸着神秘的气息,欣赏那壮丽而清奇的大自然。这就是遨游太空。研究文学史,就是一种遨游太空的行为。星月的闪亮,反衬出天空夜幕的深邃神秘。我们要观赏夜空,准确地说就是观赏星月,如果没有星月的灿烂,我们很难设想天空会是什么样子的,它的魅力又何在呢?我们把重要的人物称之为“星”,把某些专业的特殊贡献者称之为“明星”,也是为了表达这样的意思。当我专业整理word格式文档们在讨论文学史的时候,就不能不把

6、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这样一批类似“星”的文学名著上。换句话说,离开了文学名著,没有了审美活动,就没有文学史。只有在对文学名著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我们才会有好奇心去关心这些名著是怎样诞生的?作家是在怎样的生活环境下创作这部文学名著的?作家的生活经验与创作之间构成怎样的关系?于是,才进入文学史的第二个层面即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文学史知识包括文学思潮流派的发生原因和经过,包括作家的生活环境与命运遭际,也包括文学与外部社会的各种关系,诸如出版、市场、经济和各种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关系。但所有这些因素都是围绕文学名著的解读和传播服务的。离开了文学著作的审美意义,所有文学史知识都成为文学外

7、部的因素,文学外部的因素只能证明外部世界的一些原因,而不能针对艺术审美本身。所以,许多文学史构成因素用之于社会研究或者文化研究是有价值的,但并不能为文学的审美自身证明什么新的证据。我把文学史上的精品视为艺术奇观,其原因似乎很难从具体的生活环境给以准确地揭示,我们只有在不断地欣赏与体验中来确认其价值。只有在充分掌握了文学史的知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来了解现代文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即它的并不长远的历史过程本身体现了知识分子人文精神的寻思。20世纪,中国文学在世界格局的观照下并不能说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但是它是活的文学,有血有肉的文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