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的故事》教案

《华罗庚的故事》教案

ID:37983832

大小:3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2

《华罗庚的故事》教案_第1页
《华罗庚的故事》教案_第2页
《华罗庚的故事》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华罗庚的故事》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华罗庚的故事》教案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本课十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数学家华罗庚,知道他因为从小就善于思考、敢于求真、勤学好问,长大后才成为一名著名的数学家。教学重点能够认读本课十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个生字。教学难点通过学习课文,了解数学家华罗庚,知道他因为从小就善于思考、敢于求真的精神。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课前准备生字新词卡片、视频、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课1.出示华罗庚的照片,猜猜他是谁?播放学乐师生

2、典型的导学成果。2.介绍华罗庚。简介:华罗庚,生于江苏金坛,卒于日本东京,中国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等很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与奠基者,也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数学家之一。1984年4月30日华罗庚在美国正式接受美全国科学院授予的外籍院士称号。3.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童年。(出示课题:华罗庚的故事)二、新授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同学,老师,或者是

3、字典。2.小组间检查识字情况,把课文读通顺。3.读一读。华 除 课 教 授 章 认 误寄 杂 志 社 邮 递 员 著4.教师出示要求认的字词,谁有勇气给大家读一读?5.我们来做识字游戏,谁来试试?6.猜字谜游戏。猜谜游戏旨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开发智力,扩展识字,提高想象力、判断力、表达力及识字能力。(1)喜:擂鼓真热闹,张口齐欢笑。(注:“喜”字中的上半部分是鼓的象形。击鼓表示欢乐、愉快,由击鼓引申为庆贺,由庆贺引申为喜事。“口”表示发出笑声。)(2)认:人言不做信字猜,识别之后谜底来。

4、(3)志:壮士在我心上,想起意志刚强。(4)杂:九种树木各不同。(5)些:此下是什么?二字当底座;这、那后边用,见啥把啥说。(6)社:示土是什么,一拼就知道;与“会”是朋友,两字常拥抱。7.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指出错误,并因此得到表扬的故事。)8.自读课文第一段。(1)课件出示:华罗庚上小学时非常喜欢数学。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2)从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华罗庚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爱看书。)(3)从“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老师的书看

5、。”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华罗庚从小博览群书,对数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9.学习第二、三自然段。10.“不对劲”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11.他发现教授写的文章不对劲后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12.老师是怎样对他说的?通过老师的回答你感受到了什么?(“谁都会有错儿的,所以当然可以提出来。”使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应该大胆求真。)13.华罗庚可能会“高兴”地想些什么?14.学习最后一段。课件出示:从此,华罗庚对数学更有兴趣了。后来,他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1)华罗庚为什么能成

6、为数学家?(2)送给大家一个华罗庚的名言: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一、练习1.比一比,再组词。杂()课()朵()棵()礼()错()社()借()2.给下面的句子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长长常常(1)华罗庚除了看课本以外,还()借老师的书看。发现发明(2)他()有位大教授写的有关数学的文章有些不对劲。二、总结这篇课文以著名科学家的真实事例进一步明确了可贵的求知态度。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数学界的泰斗。通过讲述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求知态度。三、作业1.阅读

7、名人故事,并将你的感受写下来。2.将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四、板书华罗庚的故事从小喜欢数学、爱看书华罗庚发现数据不对劲成为著名的数学家询问老师收到表扬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