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教学设计

《黄昏》教学设计

ID:37986130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3

《黄昏》教学设计_第1页
《黄昏》教学设计_第2页
《黄昏》教学设计_第3页
资源描述:

《《黄昏》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黄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和方法通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教学重难点: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课时安排:2课时。相关资料: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在散文《黄昏》中,作者用象征

2、性的写法,借客观自然景物来抒写主观思想情感,寄寓深刻的含意。所谓象征性的写法,是指借某一事物来象征另一事物,或借某一具体事物来象征某一抽象的概念或某种思想情绪。在象征者与被象征者之间,必然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征。散文近似诗歌,往往是景情并茂,写景中蕴含着深厚而复杂的情感。茅盾对大海的观察极其精细,描绘十分传神,并使用了许多拟人手法和形声词。茅盾先生那篇脍灸人口的散文《黄昏》,词句是金色的,文采是斐扬的,但感情却是沉重的。如果不知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那风雨如磐的社会环境,不知道白色恐怖的残忍,就无法体验出散文中的个中滋味,就不会明白为什么“一切一切,夕阳都喷上了

3、一口血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1、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你还读过他的哪些作品?2、教师相机介绍作者的生平资料。二、初读课文,解题1、“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2、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三、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2、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3、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4、学习生字。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四、作业:1、写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一、读词语,导入新课。1、出示书后词语。2、齐读课题。二、精读课文,体会情感。1、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

4、些景物?(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试着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3)还写了什么?(夕阳和海鸥)2、画出文章中作者想象的部分。3、默读画出的部分,你能从中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情感?4、学生交流有关的句子。5、组织讨论:(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三、再读课文,感受作者眼中不一样的黄昏。四、试着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五、作业背诵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