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拓展知识(苏教)

《安塞腰鼓》拓展知识(苏教)

ID:37995821

大小:1.23 M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4

《安塞腰鼓》拓展知识(苏教)_第1页
《安塞腰鼓》拓展知识(苏教)_第2页
《安塞腰鼓》拓展知识(苏教)_第3页
资源描述:

《《安塞腰鼓》拓展知识(苏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畅言教育《安塞腰鼓》拓展阅读合肥市胡老师一、安塞腰鼓的文化传承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传统民间广场群体艺术,展现了陕北人民的一腔热血,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

2、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和“中国第一鼓”。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畅言教育安塞腰鼓在安塞县相当普及,分布于谭家营、西河口、沿河湾、真武洞等乡镇,有南派北派之分。在全县15万人口中,约有一半人会打腰鼓,除青年腰鼓外,还有少儿腰鼓、老年腰鼓,女子腰鼓等。为了弘扬这优秀民间艺术,安塞县

3、成立了"安塞腰鼓艺术协会",并在各乡镇成立了分会,现有会员1000多人,协会办公室设在县文化局,主要承接各项对外交流和表演任务。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并赴日本进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安塞腰鼓的现实生存状况令人担忧,需要对它实行保护和扶持。二、安塞腰鼓的特征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畅言教育安塞腰鼓的风格特征可概括为

4、以下几点:1.通过动律的变化表达舞者的内心。舞者击鼓时情不自禁地微微摇头晃肩,使内在感情与外在的动律有机地结合,达到神形兼备、和谐自如;2.舞者挥槌击鼓有股子狠劲,无论是上打、下打还是缠腰打,双手都要将鼓槌甩开。但虽狠而不蛮,显得挺拔浑厚,猛劲中仍不失其细腻之感;3.做踢腿、跳跃动作时,无论是大踢、小踢或蹬腿动作,都要有股子"蛮"劲。节奏欢快,难度较大,代表了安塞腰鼓粗犷豪爽、刚劲泼辣的风格;4.击鼓转身是安塞腰鼓表演的关键。在舞蹈中凡做蹲、踢动作必有转身,转身时必须要猛,特别是做腾空跳跃落地蹲,边转身、边起步的一套动作组合时,必须在固定的节拍里,运用迅速地猛劲才

5、能完成动作的变化与连接;5.动律形态复杂,跳跃幅度较大。表演随着节奏的加快,脚步便开始复杂的踢踏跳跃,并加大身体左右摆动的幅度。如做"马步蹬腿"、"连身转"、"马步跳跃"等动作时,舞者运用弓步向后连跳两次,然后左腿大步前跨,右腿发力蹬地而起,势若龙腾虎跃,显示出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状态。挎鼓子的服饰装扮与传统戏曲.中的武生相似,穿黑色紧身夸衣;头戴草帽圈;戴髯口,脸要红,眉毛要粗,表演时胡须要摆开。随着时代的变迁,舞者的服饰也在变。西河口乡一带的腰鼓服饰,已接近于生活,而真武洞腰鼓队的服饰;仍然保留着古代武士的装扮,头扎英雄巾、腰束战裙、脚蹬红缨鞋,颇似古代征战沙场

6、的士卒将帅。安塞腰鼓除以舞者自身击打的鼓点为主要伴奏外,也有以民间鼓吹乐队伴奏的,乐器有鼓、镲、锣等,另有唢呐吹奏曲牌,常用曲牌有(搜山令)。用心用情服务教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