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年级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浅谈中年级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

ID:38008595

大小:2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04

浅谈中年级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_第1页
浅谈中年级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_第2页
浅谈中年级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谈中年级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中年级小学生作文能力培养洞庭湖学校刘芹小学中年级是培养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指导应该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如何搞好中年级作文教学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积累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做法,总结如下:一、明确两个问题1、提高对中年级作文的认识小学中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在作文教学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低年级教学的字、词、句基础上,逐步向篇、段过渡的重要时期。此时正是培养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关键时期。所以必须为学生作文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把中年级作文放在整个作文教学整体中,进

2、行作文教学的指导。2、明确培养的内容。中年级作文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全方位奠定学生的作文水平。二、把握三个原则1、以读促写原则。读是写的基础,课外阅读和课外阅读是写作必不可少的前提。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  2、尽可能多写的原则:开始写作之初,不能设条条框框,让学生尽可能多写,不怕写不好,就怕写得少。  3、集中写好一件事。开始写作要集中精力写好一件事,不能贪多,可以反复写某一件事,让学生悟到写作的路径,或者说找到写作的感

3、觉,这样能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和心理,这对保持学生长期的写作兴趣相当重要。三、突破一个重点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是观察,所以要突破这个作文的重点。中年级是儿童观察活动的“敏感期”,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无疑是很难的。对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使他们喜

4、欢并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物。1、教给观察的方法。观察不应限于看,它还可以是多种感官的综合运用。除了视觉以外还可以利用耳朵的听觉,鼻子的嗅觉,嘴巴的味觉,皮肤的触觉等,这样从观察从中得到的信息就会立体化。有了选择的余地,写起来也就比较得心应手。2、指导观察顺序,观察事物应当有一定的顺序,最基本的是两种形式,即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时间顺序是按时间先后来定的顺序。3、明确观察重点。由于人的生理能力所限,观察就不可能面面俱到,应当有重点,不能走马观花,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尽收眼底,没有重点就好比小猴下山,什

5、么都想要,最终什么也得不到。可以从写作意图来确定重点。四、形成训练层次学生刚刚接触写作要按照一定的层次,循序渐进,有序展开,不能贪大求全,更不能重点不明层次不清。1、写好句子。作文打基础要从最基本的词语句式训练开始。从一二年级开始,我便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结构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安排了许多词语、句式训练以及写简短的日记。中年级仍然要以写好句子为起点,巩固、发展低年级的写作成果。阅读教学中及时进行说话训练,扎扎实实,反复进行,不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这也是基础知识目标的落实,坚持训练,就会逐渐使孩子们基础牢固

6、,语言规范。习作时就不会表述不清,病句连篇。2、写好段落段落是文章的组成要素,它可以提高学生写作的成就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从而走出“没啥可写”的困境。一个段落中包含着文章的组成艺术,段落的扩展就可成为一篇文章,所以,写好段落就能写好文章。学会描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事、景、物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运用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的意思。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学会拟人。拟人,就

7、是把要描写的“物”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方法,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没有生命的东西“活”起来。增强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运用排比。排比,就是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语句连在一起。发挥想象。想象可以形象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生动活泼,使读者受到感染。这些方法在中年级课文中都有例子,在阅读教学中加以总结,运用到作文写段指导中。总之,中年级作文教学在一定的原则指导下,通过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层次地训练,循序渐进,按部就班,读写结合,坚持不懈就能把作文写好。2

8、008年10月23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