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文经之争

今古文经之争

ID:38036061

大小:26.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今古文经之争_第1页
今古文经之争_第2页
今古文经之争_第3页
资源描述:

《今古文经之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今古文经之争概念解释从战国到西汉,中国文字(汉字)有过两次大变化。战国时流行的是“籀书”(大篆),但各国所用差异甚多,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书同文”,将籀书规整为小篆。汉代又通行简化小篆为隶书。因此,汉代人用隶书书写的书籍成为“今文”(即当代的、当时的文字),汉以前用籀书写或小篆写下来并流传到汉代的则成为“古文”。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虽和书写所用文字的今古有关,但实际争论的问题,却在文字背后,涉及的问题很多。编辑本段今古文经的主要分歧书目不同  《诗》:今文经三家,《鲁诗》《齐诗》《韩诗》;古文经一家,《毛诗》  《尚书》:今文经三家,伏胜

2、、大夏侯(胜)、小夏侯(建);古文经一种,《古文尚书》  《礼》:今文经三家,大戴(戴德)、小戴(戴圣)、庆氏(庆普);古文经两种,《逸礼》《周官》(周礼)  《易经》:今文经四家,施雠、孟喜、梁丘贺、京房;古文经两家,费氏《易》、高氏《易》  《春秋》:今文经三家,严氏(严彭祖)《公羊春秋》、颜氏《公羊春秋》、《榖梁春秋》;古文经三家,《春秋左氏传》、《邹氏传》、《郏氏传》  五经本为六经,又称六艺,尚有《乐经》。一般认为,《乐经》只有乐谱,没有文字;也有人认为毁于秦火,所以只存五经。经典的排列次序各有讲究  今文经学者董仲舒、司马迁等

3、人将六经次序排列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古文经学者班固将六经次序排列为《易》《书》《诗》《礼》《乐》《春秋》对待孔子和五经的态度不同  对孔子的评价不同:今文学尊孔子为给后世制法的“素王”;古文学认为孔子是“先师”;  今文经学家认为《六经》皆为孔子所作;古文经学家认为六经是古代史科;  今文经学家认为汉代五经均为全本;古文家认为五经是秦火残余,其传述多不可靠。社会地位及影响不同  西汉前期,文景之际确立齐鲁韩三家《诗》为博士均为今文,至武帝立五经七博士、兴太学后,今文经成为官学。读今文经出身的官员成为封建政权主体

4、,其影响难以估量。  古文经学在经历汉初的弱势之后到汉末开始崛起。刘歆主张设立《左氏春秋》为官学,后辅助王莽推行古法,东汉光武帝排除众异设立《左氏春秋》为博士,到章帝《白虎通议》的颁行,标志着古文经学逐步跻身显学之列。编辑本段今古文经之争的历史演变西汉:成帝时,刘歆“校秘书,见古文《春秋左氏传》”(引自《汉书·楚元王传》),认为左丘明与孔子好恶相同并亲见孔子,故《春秋左氏传》比以后世口说为据的《公羊》、《谷梁》更为可信,于是引《左传》解释《春秋》。哀帝建平元年(前6),刘歆又在今文诸经立于学官并置博士的情况下,作《移让太常博士书》,争立古

5、文经传于学官。但因为在西汉朝廷中,不仅担任教职的太常博士都是今文家,就连那些达官显宦也都是通过学今文经而得官的,因此,刘歆的要求遭到诸儒博士的反对,未能成功。东汉:光武帝时初仍设今文经十四博士,后力排众议,增设《左氏春秋传》。章帝鉴于今古文思潮繁杂,为巩固封建统治,统一学说,召开白虎观会议,制定《白虎通议》,极大削弱了今文经的势力,也标志着汉代经学由盛转衰。兼通今古文经的郑玄采用混杂的方式注释经典,使得汉代今古文经之争在形式上结束。近代:到清末,以皮锡瑞、康有为为代表的今文经学,与以章太炎、刘师培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又形成了近代的今古文经学

6、之争。时起时伏的今文古文经学之争,影响到了二千年左右的不少学术领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