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快速成长

ID:38043439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5

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快速成长_第1页
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快速成长_第2页
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快速成长_第3页
资源描述:

《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同课异构”促进教师快速专业成长     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今天,以校为本的教研方式越来越受到各级的重视和基层教师的青睐,而“同课异构”作为课改试验中探索出来的一种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模式,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   “同课异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来建构出不同意义的教学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个性化课堂,这样来展示不同教师的教学魅力。它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智慧,全新的教学策略,全新的教研模式,让教师用多种智慧的目光处理教材,用多种智慧的思路来设计教学,在异构中实

2、现思维的碰撞,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同课异构”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关注教师成长的过程,关注的是校本研究的质量和它的可持续发展。“同课异构”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快速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优化了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集体备课的热情。    以往的教师集体备课,我们强调大家同备一课内容或一个单元,但是由一人主讲,大家课后分析研讨。每当学期开始,老师们忙着听课与评课,然而,匆匆忙忙听了课,留下印象的却不多,能够提供借鉴和帮助的更是有限。组织大家评课研讨,有的教师因为听的课既不是同一学科又不是同一年级,因此无话可说;而同组的老师听了课,因为不是主讲教师,研究的程度不够,

3、涉及到需要改进的地方,大多触及不到深处,也都说些不疼不痒的面子上过得去的话。而长时间大面积的分散听课,造成了教师审美疲劳,研究的新鲜劲受到了消解。由于这样的集体备课是事先确定了主讲教师的集体备课,这样就无形中区分出了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形成了主动备课和被动备课,主讲教师和被动听课教师的状况。久而久之,使得一部分教师丧失了主动意识,客观上助长了依赖性。    而“同课异构”能触发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题”的教学与研究,大家既是研究者,也是被研究者。这样,老师们一改以前的备课态度,都认为上一堂好课跟自己有直接的关系,于是努力备课,积极思索,竭力找出与其他教师上课时的不同点

4、,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主动意识增强了,积极备课的热情大大得到了激发。这样的集体备课,才真正做到了集体研究,集思广益,这样的研究教学,有助于教师上好课,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有助于深入研究教学,体验教学全过程。     有效的教学则要求教师备课做到“备学生、备教材、备学法、备教法”。因此有人把备课称之为“课前的计划书,课上的备忘录,课后的反思簿”。教师要想成为课堂教学积极主动的决策者,并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极其有必要理解对教学有帮助的知识基础,其中包括教学策略、学生成长、学习动机等方面的知识。教学研究很重要的是让教师体验备课、

5、上课、听课、评课的全过程,尤其是对年轻的教师,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备课和教学研究。因此,作为一个教师,要尽可能的全面研究教材,深刻的熟悉教材,并且注意课的前后的联系,而不是孤立的备课、研究。要灵活而富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这样就不会指木为林或见木失林。不仅要从客观上对学生、对教材、对课堂进行整体观察,而更多的是从每一天的每一节课入手。比如怎样导入,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怎样抠词析句,披文入情进入实际学习,如何品味和细琢人物内心思想情感,怎样抓重点和突破难点,怎样确定一节课的明确目标等等。通过进行“同课异构”教学研究,老师们能够更加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互相学

6、习、互相借鉴、不分高低、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新的研究氛围,创设了良性循环的教学研究环境和条件,而我们的教学指导也更有了针对性,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也大大得到了激发。      第三、有助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师专业化成长是现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自我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师发展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反思是教师发展最具积极性的因素。这种反思是一种批判性反思,即吸收他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特色,铸造自己的个性品牌,其最终归宿是在“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过程中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1、加强

7、了教学反思,教师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一堂好课的教学,取决于教师的功底,教师的积淀和智慧,需要教师从教育理念、学科知识、教学手段和具体的课堂细节等方面做大量的充分的思考和准备,预设和生成的各种情况都要进行考虑。虽然我们每天踏入的是同一个课堂,但每天发生的事情是不一样的。正如古希腊哲人说过:我们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教师要把琢磨和推敲当成每一天的工作习惯,这样就形成了良好的反思状态。     过去的研究教学,大多数时候行政领导听课,教师讲课,有时我们还会听推门课,似乎用这种方式才能推动老师认真研究教学。但从实际情况来讲,被听课教师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