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院教案(二)

成都体院教案(二)

ID:38106435

大小:62.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06

成都体院教案(二)_第1页
成都体院教案(二)_第2页
成都体院教案(二)_第3页
成都体院教案(二)_第4页
成都体院教案(二)_第5页
资源描述:

《成都体院教案(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成都体院教案(二)人数第课时2009年月日主题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教学目标1、深刻认识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2、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基本特征3、明确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4、认识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及其作用重点难点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及其作用4、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教法理论讲授结合多媒体教学过程 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高度集中的计划

2、经济体制的建立(1)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当时理论界普遍认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特征。是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主要标志。(2)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建国初期,我国逐步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当时起过积极作用。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原有经济体制的作用: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抑制

3、了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实现了较为公平的分配,使广大劳动人民迅速摆脱了贫困状态。资料:在苏联帮助下的156项工程,在罗马尼亚、民德帮助下建设的68个项目。在我国工业化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汽车、拖拉机、飞机、机床、化学工业、导弹等是在这时起步的。“一五”期间,职工平均工资增长33%,农民的购买力提高了一倍。工农业总产值由52年的827亿元增加到1249亿元,年递增8、6%,工业由270亿元增到535、6元,年递增14、7%。但是,随着经济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也日益显露: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

4、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这些弊端的存在影响了企业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妨碍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本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活力。教学过程资料:所有制形式单一。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中,国有经济占56%,集体占43%,非公有制占1%。权力高度集中。企业没有自主权。如有一农场为了盖一鸡舍,盖了几十个公章也不行。一企业为了盖一侧所盖了238个公章。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产销长期脱,价值没反映价格。分配上平均主义,造成投入多,产出少,浪费大,效益低。“文革”经济损

5、失达5000亿元,相当于49—79年全部基建的5/6。(3)我国对经济体制建设的探索对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毛泽东和党中央在50年代中期就有所觉察,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把什么东西都统统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力,给地方更多的独立性,让地方办更多的事情。这样对我们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比较有利。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我们不能象苏联那样,把什

6、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得死死的,一点机动权都没有。”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江泽民也指出,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强调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如此,便没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历史经验迫使我们必须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说,▲●搞改革开放,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这个路子是对的”,“中国不走这条路,就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中共中央“十

7、五”《建议》指出▲“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择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是20多年来改革实践的必然选择。引入市场因素搞市场经济的例子:例子: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明确了集体个人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利益。建立了生产组织和劳动形式,使集体经济的优越性与家庭经营的积极性统一起来,最有效地将农民收入同他的劳动成果挂钩,使承包者关心生产的全部过程,重视质量,讲求实效,并精打细算,节约开支,争取最好的经济效果。它更好地解决旧体制下生产

8、的“磨洋工”现象和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大大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如获至宝978年冬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县犁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户人,年底粮食大丰收,产量达到13.3万斤,这个合作化以来从未向国家交过一粒粮的队第一次向国家交了6、5万斤粮食,油料2万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