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ID:38117886

大小:2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10

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_第1页
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_第2页
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_第3页
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_第4页
资源描述:

《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名老中医陆家龙治疗中风病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陈斌(昆明市中医医院急诊科)陆家龙,主任医师,祖籍南京,云南昆明市人,为滇中著名中医陆巨卿之子。幼即聪颖好学,受熏于庭,好学谭思,涉猎医典。历任昆明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昆明市卫生局副局长,其间兼任昆明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云南指导组专家,云南省第一批、第二批老中医药带徒工作指导老师。现为云南省荣誉名中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全国名中医工作室指导老师。陆老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40余载,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善于中西合壁,

2、法古创新,临证谨守病机,知常达变,对内科诸症独具匠心。笔者有幸从师学习,侍诊左右,颇得恩师教诲,受益匪浅,启迪良多。现仅就已之见闻和理解,对陆老治疗中风病的主要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作一粗浅介绍。一、学贯中西,互取所长陆老先生,幼承庭训,熟读中医经典著作,博览群籍,中医学基础理论甚为熟稔;青年时期,进入昆明医科大学系统学习现代医学,西医理论功底亦十分雄厚。而在几十年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中西医学各有所长,二者均为治病,区别在于医学理论不同,临床思维方式也不同。西医基于现代自然科学,从人体生理、病理着眼,依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借助于各种理化检测指际

3、对疾病进行诊断,以微观认识为优,侧重于辨病,利于探讨疾病发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提供诊断的客观定量化指标。而中医则是在古代数学、哲学、天文学等基础上产生的,以宏观辨证见长,《内经》中“有诸内,必行诸外”确立了中医学宏观、整体、综合的思维法则。中医着眼于辨证,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所得,将疾病不同的病因、病性和病位有机、全面、系统地区分开,施以不同的方药治疗,这一点与现代医学趋于诊疗方案个体化、集束化、循证化,在思维方式上是完全吻合的。临床上,陆老常采用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双重诊断方法,既防止了片面地看问题,又拓宽了临床思维,对疾病的演变、转归

4、、预后有了更为清晰、正确的认识。例如中风病的诊治中,陆老就是根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体征,结合头颅CT、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作出西医诊断,以此区分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以免在出血性中风治疗中误用、过用活血化瘀药,贻误病情,这样既有利于患者的治疗,更恰当地选方用药,提高临床疗效,同时对杜绝医疗差错事故、防范医疗纠风有着肯定的作用,有效地保护了自己避免了不必要的医疗纠纷,让中医发展走上良性道路。在此基础上又依据中医病因、病机理论进行分析,制定出一套相关的治疗方案。陆老认为中风病大多源于平时摄生不慎,饮食不节,以至内伤积损,肝肾失养,气血生化不足,造

5、成病理产物瘀血、痰浊的产生,最终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痹阻脑脉而发生中风。因此风、火、痰、瘀、虚是中风病病因的五端,病性本虚标实。西医治疗是辨病用药,同病同治。而中医强调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病因之间是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其发病病机,治疗时应细勘病机,审证求因,个体化看待病情,因人而异,因证而异,可异病同治,亦可同病异治,灵活多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即辨证论治,不拘于一说。临床中或从风论治,或从痰论治,或从瘀论治,或从虚论治,或熔诸法于一炉,皆从病证所见,随证变方。一、重视补气,强调以平补、运补为主,反对峻补、壅补陆老在40余年临床实践

6、中体会中认识到人生于宇宙之间,得气则生,无气则死,分秒之际,均不能离开气,如鱼之不离水也。正如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所云:“夫元气藏于气管之内,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人行坐动转,全仗元气。若元气足,则有力;元气衰,则无力;元气绝,则死矣。故平生所经历病案,凡沉病之证,认为十之八、九皆病于“气虚”,尤以老年人之中风证更能说明因气衰血癖而卒然跌仆,乃至中风。因为“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运则津布,气虚则推动无力,津血停聚,形成瘀血、痰浊。所以中风之实主要归咎于瘀血、痰浊,中风之虚主要责之于气虚。若气的运化正常则血行津布,贼邪将无处焉附,脉络畅通

7、,从而缓解中风的临床表现。因此益气治疗贯穿于脑梗塞治疗的始终,是老师治疗脑梗塞的特色之处。陆老补气,多以平补、运补取胜,而不恃峻补图近功,反对一味壅补。他认为气虚的形成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脾主运化而升清,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以运为健,胃以通为补”。治疗重在甘平助运,脾得健运则气化有源,胃得通达则升降有序。临证中喜用黄芪配伍白术益气健脾,反对动辄随意选用人参、甘草之甘腻壅补,反碍气机,助湿生痰。气虚明显,与太子参或党参相伍则益气之力更彰。眩晕、脑鸣配以葛根、天麻增强升阳降浊之力。痰湿偏重,以苡仁、白扁豆、山药、法半夏、陈皮健脾化湿佐以芳香辛开。胃纳

8、不振的,加谷芽、麦芽悦脾醒胃。一、善补肝肾,慎用温燥陆老根据依据多年临床经验,强调针对中风病本虚标实,肾为先天之本,元气之根,水火之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