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_柳如是别传_中陈寅恪的文学思想

略谈_柳如是别传_中陈寅恪的文学思想

ID:38183208

大小:145.61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24

略谈_柳如是别传_中陈寅恪的文学思想_第1页
略谈_柳如是别传_中陈寅恪的文学思想_第2页
略谈_柳如是别传_中陈寅恪的文学思想_第3页
资源描述:

《略谈_柳如是别传_中陈寅恪的文学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0卷第3期长春大学学报Vol.20No.32010年3月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Mar.2010略谈《柳如是别传》中陈寅恪的文学思想廖雯玲(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摘要:从文学角度解读文史大作《柳如是别传》,认为其众体兼备,亦文亦史,深刻体现了传记文学的“实录”精神。同时,作者既采用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等传统释诗方法,又深入人物内部世界进行心理分析,研究了与柳如是相关的诗人词客,特别是对柳如是诗词创作阶段与特点的梳理分析,为后人继续开展相关工作打下了基础。关键词:《柳如是别传》;文体;实录

2、;阐释方法;诗词研究中图分类号:I207.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3907(2010)03-0061-03《柳如是别传》(以下简称《别传》)是陈寅恪先300多年前的这个历史生命是如此鲜活,让人心神生晚年在目盲足膑的情况下,历时十年而成的一部飞动,这就使整部书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史书,而在呕心沥血之作。对于这部文史巨著,学者们大多从一定程度上成了一部文学作品。史学等角度进行研究,而针对其文学角度的研究一此书的另一文体特点是众体兼备。刘梦溪曾称般和史学融合在一起。本文试图从文学角度对蕴含《柳如是别传》“可以说是熔史才、诗笔、议论于一炉[1]其中的

3、陈寅恪的文学思想进行部分挖掘。的文备众体的典范”。陈寅恪在书后的偈语中说1文体:亦文亦史,众体兼备道:“忽庄忽谐,亦文亦史。述事言情,悯生悲死。”亦可证明,作者也并不打算把它当成一部纯史书来据《辞海》,传记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以记述翔写,这无疑更说明了本书的文学性。实的史事为主,一以史实为根据,多用形象化描写。前者更大程度地倾向史书,后者带有更多的文学色2实录精神彩,《柳如是别传》则介于二者之间。《柳如是别传》突出的表现出对司马迁《史记》一方面,《柳如是别传》具有史书价值。它以柳“实录”精神的继承。对于《史记》的“实录”精神,如是为中心,概述了明末清初的社

4、会、经济、文化、政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赞》概括描述为:“其文直,其治等各方面,以及当此之际与柳如是有关的各种人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陈寅恪作为的种种际遇。其中,着重叙述了柳如是与陈子龙等“四大史家”之一,对史学老祖宗司马迁的这种精神云间胜流的交往以及钱柳姻缘、复明运动。作者通应有深刻的体认,写作中也时时以“实录”要求自过对人物作品的大量笺证考释来记叙,同时又搜检己。各种方志笔记等史料,博考慎取,因此,它较传统意一方面,整部作品建立在对诗词、方志、笔记等义上的史传,少了故事性的叙事和描写,多了学术上历史资料的笺释考证基础上。另一方面,作者以的

5、考据,相对来说更具史料学术价值。“不虚美、不隐恶”的写作态度,无论是对其反复赞另一方面,作品中充满了诗词歌赋及对它们的叹的柳如是,还是对史有恶评的阮大铖等,都能保持析赏,具有文学批评的性质。由于传主及相关人物自己的理性判断。对阮大铖,作者一方面肯定“圆是诗人词客,这也给作品打上了作家研究的印迹。海人品,史有评价”而不多论,同时又颇喜他的《咏更兼陈寅恪在释诗赏析中,又深入人物心灵,刻画了怀堂集》,认为“是有明一代诗什之佼佼者”,肯定其天崩地坼时代人与人、人与政治、人与文化的深刻冲文学修养,赞誉《燕子笺》、《春灯谜》二曲为当时之[2]859突,并抒一己之叹,

6、在兴之所致时,还以情付诗;更重绝艺。至于圆海与东林党人之间的一段恩怨,要的是,作品突出展现了柳如是独立不屈的个性,出作者也以客观的眼光予以评价,云:类拔萃的才情,不同于流俗的气节和勇气,读之但觉但东林少年似亦持之太急,杜绝其悔改自收稿日期:2009-11-08作者简介:廖雯玲(1984-),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研究。62长春大学学报第20卷新之路,竟以“防乱”为言,遂酿成仇怨报复之作之时间,分析指出柳氏此词是受卧子影响,乃和秦举动,国事大局益不可收拾矣。夫天启乱政,应观金明池之作,因此与秦观词同一韵。这些背景阐以朱由校魏忠贤为魁首

7、,集之不过趋势群小中释,实是“知人论世”的运用。接着,陈寅恪通过逐之一人。揆以分别之主附,轻重定罪之律,阮氏一考索笺释词中各处古典今事,对柳如是在词中欲[2]860之罪当从末减。表现的情思,作出合乎情理的解释,即以“知人论作者面对这些品性有许多污点的人,不是一笔世”与“以意逆志”之法,使柳如是于词中所创建的抹倒,而是以事实为依据,既批评其缺点过失,又能意义空间得到了新生。随后又进一步细论“春日酿看到其他方面的优点,且能平和地对当时之事持客成秋日雨,念畴昔风流,暗伤如许”几句,认为是“当观的态度。确可谓“实录”。昔年与几社胜流交好之时,陈宋李诸人为己身所作

8、陈寅恪虽然对柳如是倾注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春闺风雨之艳词遂成今日飘零秋柳之预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