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落惊风雨(五)

笔落惊风雨(五)

ID:38184929

大小:44.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07

笔落惊风雨(五)_第1页
笔落惊风雨(五)_第2页
笔落惊风雨(五)_第3页
笔落惊风雨(五)_第4页
笔落惊风雨(五)_第5页
资源描述:

《笔落惊风雨(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专题三笔落惊风雨(五)主讲:仲梅学习目标:1.通过文本研习,对唐宋诗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对中国古代文学巅峰时期的诗文成就有更深的认识和领悟。2.借助文本研习,对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情感内涵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3.调动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古代诗文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4.至少选择一位唐宋作家的作品作深度探究,并能把自己的探究成果与同学交流。解析重点:板块一:《蜀道难》《登高》《琵琶行》板块二:《虞美人》《雨霖铃》《声声慢》板块三

2、:《滕王阁序》《秋声赋》设计方案:1.专题学习前,通读所有文本,疏通字词障碍。2.专题学习前,可自行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诗词的文体常识,了解作品创作的背景。3.回忆、巩固诗词鉴赏的技巧。4.结合作品的阅读理解中提出的问题作延展性阅读,加深对作品主旨的理解。内容板块一板块二板块三积累运用课型讲读课讲读课讲读课专题活动课课时5352方式积累、领悟积累、领悟积累、领悟写作、检测★板块三研读:《秋声赋》研读一、引入。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

3、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2.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伶官传序》)二、背景资料。1.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谥文忠。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

4、。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次婉丽,承袭南唐余风。2.《秋声赋》是欧阳修继《醉翁亭记》后的又一名篇;骈散结合,铺陈渲染,词采讲究,是宋代文赋的典范。《秋声赋》作于嘉祐四年(1059),欧阳修时年53岁。3.欧阳修在嘉祐四年春天辞去了开封府尹的职务,专心著述。这时的欧阳修,在政治上早已经历了多次贬官,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正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秋声赋》里,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张之能事,实际上融入了作者对宦海沉浮

5、、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4.关于赋。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其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至于诗。《史记》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记》《汉书》,所以便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为之赋。“赋”字用为文体的第一人应推司马迁。在汉文帝时“诗”已设立

6、博士,成为经学。在这种背景下,称屈原的作品为诗是极不合适的。但屈原的作品又往往只可诵读而不能歌唱,若用“歌”称也名不正言不顺。于是,司马迁就选择“辞”与“赋”这两个名称。不过,他还是倾向于把屈原的作品以“辞”来命名,这是由于屈原的作品富于文采之故。而把宋玉、唐勒、景差等人作品称为“赋”。真正把自己作品称为赋的作家第一人是司马相如。而后,到西汉末年,文人们就常以“赋”命名自己的作品了。赋是介于诗、文之间的边缘文体。在两者之间,赋又更近于诗体。从汉至唐初这段时期,赋近于诗而远于文,从主题上看,楚辞体作品主题较为单一,多为“悲士不遇”。而其形式也比较固定,都是仿效

7、屈原作品体式,像屈原那样抒写自己的不幸与愁思。屈原的《招魂》全篇的铺张夸饰,对汉大赋的影响不言而喻。赋自诞生之日便带有浓厚的文人气息,这就是受楚辞影响极深的原因。骚体赋,多采用楚辞的“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也常继用了楚辞的“引类譬喻”手法。赋与诗的盘根错节,互相影响从“赋”字的形成就已开始。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更出现了诗、赋合流的现象。但诗与赋必竟是两种文体,一般来说,诗大多为情而造文,而赋却常常为文而造情。诗以抒发情感为重,赋则以叙事状物为主。清人刘熙载说:“赋别于诗者,诗辞情少而声情多,赋声情少而辞情多。”汉赋的体式上大致有三种,即骚体赋、四言诗体赋和散体

8、赋(或称大赋)。从赋的结构、语言方面看,散体、七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