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

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

ID:38198975

大小:3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5

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_第1页
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_第2页
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_第3页
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_第4页
资源描述:

《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新闻与宣传之典型人物的宣传典型人物宣传,是中国新闻报道百花园里一支绚丽的奇葩,耀眼夺目。回望典型人物灿烂的星空,我们发现其生命力最长久和影响最深刻的,是那些具有很强的亲和力的典型人物。所谓亲和力,原是化学术语,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相互作用的力,后被引进新闻学领域。典型人物的亲和力,是指典型人物与受众之间融合、互通的吸引力,反映二者心理相近的关系。  增强典型人物报道的亲和力,是实现“三贴近”的要求,有利于提高典型人物的人气指数,进而增强典型宣传的导向性,增加

2、典型人物的社会效益。多年来,《解放军报》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上,特别注重增强其亲和力,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1.在主题提炼上增强亲和力。  一个典型人物的宣传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报道主题思想的提炼。这个主题越有时代性,越有针对性,越有指导性,其宣传价值越大。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典型人物报道的主题与大多数受众的接近性,那么则曲高和寡,典型人物就会缺乏亲和力,难以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也就影响了典型宣传的实际社会效果。  在新中国成立55年来的新闻报道中,各媒体宣传的大大小小的典型人物多

3、不胜数,而雷锋是真正深入人心、被绝大多数人所接受的典型人物。并且,雷锋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典型人物。雷锋宣传的巨大成功,与其报道主题思想提炼的准确、鲜明,及其与受众灵魂的接近性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在新时期《解放军报》典型人物的宣传上不断得到体现。  2001年,《解放军报》关于浙江省军区金华军分区政委范匡夫的宣传,在主题思想的提炼上就特别注意增强对受众的亲和力。由于主人公所处的地位和特殊环境,要想让他获得军内外大多数读者的认可,并非易事。在对范匡夫这个典型人物的宣传进行策划时,采编人员提炼出了“

4、领导干部怎样才能反腐倡廉”的主题。当今社会,人们对以权谋私的腐败现象非常憎恨,选择这样的主题正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广大读者的期盼。然而,过去我们宣传的一些领导反腐败的典型大多介绍了他是怎么做的,主题比较肤浅,而范匡夫的报道回答了“他为什么能这样做”的问题,这对其他领导干部很有启发。一些领导干部腐败的一个原因,是对亲属和身边的人员要求不严,而范匡夫在对子女们的教育管理和在亲友面前的做法,启人心智。  其真实可信的形象,就有广泛的亲和力。  2.在事迹选择上增强亲和力。  如果说在典型人物的宣传中,主题是

5、灵魂,那么事迹就是其血肉,是灵魂的载体。没有血肉,一切无从谈起。  这一点,已成为媒体人的共识。但是,我们一些典型人物报道在其事迹的选择上,片面理解和强调了“典型”二字,将其事迹描述得高不可攀。即便事实是完全真实的,受众心里也难有真实感。这样的典型人物就难有亲和力。  然而,作为典型人物,他的事迹必须突出,否则他就不配当典型。这里的矛盾是:典型人物的事迹不突出不行,突出得离奇了也不行。怎么办?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把握好典型报道事迹选择的原则:既要突出“典型”,高于一般,又能让一般人觉得自己也能够做得

6、到。对那些“典型”得出奇的事迹,或是忍痛割爱,或是别把话说过了头,或做些适当的说明,这样就能增强其可信度。  在部队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里,尤其是在特殊岗位上的军人们付出的牺牲和作出的奉献,有时是令和平环境中的人们难以想象的,有些事迹让一般人听来似乎是“天方夜谭”,难以令人置信。如果选择这样的事迹来宣传典型,其亲和力肯定会大打折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解放军报》在近些年的典型宣传中,特别注意对人物事迹“度”的把握。兰州军区某部班长彭光荣,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典型人物。比如,他带出27名训练尖子和骨干

7、,全连的班长都出自他带的兵。全班连续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他个人荣立二等功一次。《解放军报》在报道彭光荣的事迹时,砍掉了不少一般人难以做到的事例,选择了一些看似平平常常却又很突出的事迹。当班长3年,他给战士家里写了360多封信,与其家人一起帮助战士尽快进步。他帮助一个当兵前只上过一年学的少数民族战士每天至少认识两个字,3年使其达到初中文化水平;他为了帮一个全团的训练尖子退掉娃娃亲,发动全班的战友给那个战士的父母及女方的家人做工作,并咬破手指写血书,终于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他使一个13年来从未叫过继母一声

8、妈的战士家庭和解;他还通过“渐进法”,让入伍前开长途车的战士戒掉多年的吸烟习惯。其系列报道发表后,在部队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军委领导给予了表扬和肯定。  由此可见,典型人物的事迹从他的生活中挖掘、筛选出来就可以,用不着拔高,更不能“塑造”。某报一位记者在报道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时,说他一次病倒在稻田里还坚持工作。袁院士当众否认了这个事实,说人病了还坚持工作是不值得提倡的。可见,这样的“典型”事例令读者生疑,连主人公自己也反感,哪来的亲和力?这个教训,值得一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