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宋初诗坛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尚

论宋初诗坛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尚

ID:38209446

大小:179.7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2

论宋初诗坛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尚_第1页
论宋初诗坛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尚_第2页
论宋初诗坛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尚_第3页
论宋初诗坛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尚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宋初诗坛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22卷第1期商丘师范学院学报Vol.22No.12006年2月JOURNALOFSHANGQIUTEACHERSCOLLEGEFeb.2006论宋初诗坛的文学观念与审美趣尚赫广霖(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摘要:唐宋诗之变,乃是一种比较彻底的诗风变革,宋初诗坛则为这一转变的关捩。宋初诗坛承前启后,在文学价值观念与艺术审美趣尚方面呈现出鲜明的因变色彩。本文从文化型态学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观照,旨在揭示此期的诗歌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精神与艺术特质。关键词:宋初诗坛;文学观念;审美趣

2、尚;观照中图分类号:I2071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600(2006)01-0027-04历来论者对于唐宋诗风变革之巨似乎并无异议,的诗人更有肩道担义的责任感。因此,在诗歌创作但是对于宋初之诗为其转变关捩,宋初诗坛在文学价上,他继承了杜甫、白居易关注现实、关怀民瘼的现实值观念与审美趋尚方面因变通新之显明可见,宋初之主义精神,尤其着力于发扬白氏的新乐府创作传统。诗承前启后之重要作用,却缺乏深入探讨。笔者拟从王禹不满唐末五代以来的纤靡文风,认为晚唐文化型态学与艺术审美学角度,对宋初诗坛纵横观咸

3、通之后的文学“秉笔多艳冶”“,不足征也”。以振兴照,进而揭示这一时期诗歌创作所呈现出来的文化精赵宋文运为己任,王禹致力于扫除晚唐五代旧习,神与艺术特质。建立起理想的文学规范。在一系列诗文论中,他详细一、宋初诗坛文学价值观念的转型与审美趣尚的阐述了自己的文学革新主张。其《送孙何序》呼吁:变革特点“咸通以来,斯文不竞,革弊复古,宜其有闻”《,答宋初七十余年的诗坛,上承中晚唐诗风,下启独张扶书》则进一步阐明“:夫文,传道而明心也。古圣具特色的“宋调”。这一时期的诗风演革极为剧烈,其人不得已而为之也⋯⋯”。王禹强调

4、文章的功用在曲折波荡,几乎超过了中唐以还的任何阶段。于“传道而明心”,把“言志”与“缘情”两大诗学思想和以晚唐五代浮靡文风为起点,宋初诗坛拉开了嬗谐统一起来,从而发展了韩愈、柳宗元文道合一的文变的序幕。由五代入宋的李、徐铉等人,在新王朝学观念。王禹所讲的道,吸取了儒家思想中积极入一统天下的时代形势感召下,摒弃残唐五代旧习,竭世、注意民生的一面,同政治事功发生了较为密切的力效法白居易诗风的浅切平易,借以为王朝歌功颂联系“:古君子之为学也,不在乎干禄位,而在乎道义德,或表现其雍容、闲适的生活情趣,对文场旧习构成

5、而已。用之则从政而惠民,舍之则修身而垂[1]《(送谭尧叟序》)了初步的冲击。随后,王禹以诗坛盟主的身份对宋教。”这就远远超出了一般文士所讲的前文学价值观念与审美趣味形成了革命性冲击。王伦理纲常。禹自幼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怀有“致君尧舜”、“兼为使文章达到“传道而明心”的目的,王禹特别济天下”的强烈使命感和功业心。然而,王禹秉性推崇“易道易晓”的文风,反对“语迂而艰,义昧而奥”刚直,一生三次被黜,曾作《三黜赋》以咏叹自身遭际,的弊病。为此,他专门提出“远师六经,近师吏部,使并抒发“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

6、”的坚定信句之易道,义之易晓”的创作准则,使文章明白晓畅、念。王禹的性格、遭际和心理积淀孕育了他进步的平易近人。所谓“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必须经过学文学观念;强烈的宋人意识,也使他较之由五代入宋习锻炼“,辅之以学,助之以气”,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对收稿日期:2005-07-22作者简介:赫广霖(1973-),男,山东滕州人,古典文学专业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28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平易自然的回归。从艺术美学的角度来审视,这显然变革。在文学价值的取向方面,西昆诗人则表现得十要比一般白体诗人的认识

7、来得更加深刻,也更具美学分宛曲微妙。他们大多学识渊博,饱受儒家思想浸价值。染,汲汲于功名科第。在创作中,除“吟咏情性,宣导王禹对残唐五代的艳冶诗风作了彻底的否定,王泽”外,其作品也多少反映了对国运、时务的关注,把诗歌创作重新引向反映现实政治与人生的健康道《西昆酬唱集》中的许多咏史诗便是确凿的证据。作路上来。然而,王禹的艺术精神并没有被白体后学为封建帝王的侍臣,西昆诸诗人有许多难以明言的隐发扬光大,他们一味沉溺于浅易的形式外壳,使得白情。因此,酬唱集中的一部分诗作,充满了作者对个体诗风日趋浇薄浮泛。随着宋初政

8、治经济趋于稳定人命途的忧谗畏讥、彷徨失路之感。杨亿《受诏修书繁荣及文化事业的相应发展,文人的素养得到了进一述怀三十韵》一诗,就清晰地传达出诗人心脉的搏动。步提高,创作心理也发生了新变。人们日益厌倦过于上述事实表明,西昆诗人的创作心理也体现出了时代浅俗流易的诗风,企盼改变现状,晚唐体遂应运而生。的特定面貌,即由对外部事功的追求转向对内在心灵晚唐五代以来,受社会政治动荡的深刻影响,在的抚慰。文人士大夫阶层弥漫着一种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