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ID:38218586

大小:38.0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06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第1页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第2页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第3页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第4页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_第5页
资源描述:

《“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多规合一”背景下城市水土保持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与资源危机并存的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之间矛盾凸显。当前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引发了水土流失及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邓岚和宋桂琴,2001;姜德文,2014a),造成城市内涝加剧,城市水功能削弱,城市生态环境恶化,PM2.5和雾霾危害加重,广泛影响城市居民的日常工作与生活,甚至威胁到其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社会各界、广大民众愈来愈关注城市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祁生林等,2006)。“十八大”“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都明确中国城镇化要坚持生态文明。而水、土资源作为生态环境的基质,

2、是构建城市和谐生态环境的基础,承载着生态文明之梦,所以水土保持应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城市建设涉及土地利用变更,大量生活区、工业园区、交通道路、广场、地下管道等工程项目,造成地表及地下的多维空间的改变,空间规划是城市建设的先导,是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政策的地理表达,具有多尺度、综合性的特征和相应的规划体系。已成为政府实现改善生活质量、管理资源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土地、平衡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等广泛目标的基本工具(王向东和刘卫东,2012)。2014年12月5日,由国家发改委、国土资源部、环保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市县“多规合一”试点工作

3、的通知》中要求,“开展市县空间规划改革试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多规合一’”。而水土保持规划是生态环境规划系列中的重要类别之一(王向东和刘卫东,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第十三条规定“水土保持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水资源规划、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等相协调”;第十五条规定“有关基础设施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城镇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规划的组织编制机关应当在规划中提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的对策和措施”。因此,“多规合一”的体系中应接入城市建设水土保持规

4、划。然而,目前“多规合一”正在试行阶段,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不能很好的对接。本文将从与国民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出发,分析目前城市水土流失问题,城市保持措施,及如何从规划时期开始,全面考虑水土保持,将水土保持规划完美对接纳入到“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实现城市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最终目标。1.城市水土流失成因与特点城市水土流失在过程上与自然水土流失是相同的,但在外营力、侵蚀强度、影响范围等外在表现上明显不同(唐克丽,1997),它是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发生在城市建设区及周边地区的水土流失,它包括水、土两类资源的损失和破坏,

5、并给城市带来了河道淤积、雨洪灾害、非点源污染等新的生态环境问题(曾祥坤等,2009)。城市水土流失是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前者起主导作用,表现在土地的超强度开发、水土保持方案管理机制的不健全和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邓岚和宋桂琴,2001)。城市水土流失具有人为性,多样性,广泛性,灾难性的特点,其形成因素和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1.1城市工地密集,扰动地表,加速水土流失在城市化迅猛发展过程中,各类建设项目密集上马,数量众多,工程建设过程频繁的进行土方开挖、堆置、填筑、运移活动。施工过程对原有地表覆被破坏,使土壤裸露;新的堆土、堆渣多无

6、覆盖,遇降雨时便泥浆滥流,水土流失严重(姜德文,2013)。张丽萍等(2002)归纳总结城市扩建诱发水土流失的主要三种类型:(1)城市扩建占用大量土地,一方面在施工地,大量开挖面、堆土造成的水土流失;另一方面建筑材料的获取地,山、土体开挖,造成新的坡面,及大量堆放弃土石碴造成的水土流失。(2)城市化发展,道路、管道建设是重要环节,建设过程中,开挖边坡,构筑人工边坡,破坏原始下垫面结构,土石堆放,从而造成严重的水土资源流失。(3)随着城市的扩展,劳动力的转型,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边缘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一些坡地由林草地转化为菜地、果园等,在土地

7、利用转型的过程中会诱发水土流失。1.2对河流水系不合理利用,加重城市内涝与水质污染城市及其规划区原有许多水塘、蓄(排)水沟、排洪排涝渠、洼地、湖泊等,在城市化过程中受商业利益驱动,这些设施被大量占用、填埋、毁损,致使城市失去了自然蓄水、调节、滞洪、分流的能力,城市雨水被大量外排,地下水得不到补给,使原本就极为缺水的城市更加缺水,缺水城市也愈来愈多,有的还引发地面沉降等灾害。城市工地密集,多为裸露施工,降雨时大量泥沙进入河湖水系,造成淤积。同时,随着城市河湖水系水量减少使河湖的纳污能力下降,加剧了水体污染(姜德文,2013)。1.3地面高度硬化、绿地减少,

8、造成内涝、地面塌陷等次生灾害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土地为稀缺资源,为追求经济利益最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