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

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

ID:38225875

大小:283.19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1

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_第1页
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_第2页
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_第3页
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_第4页
资源描述:

《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80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徐之明(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贵州贵阳550025)内容提要:本文列举了十条贵州方言词,分别从其词义、语音以及文字的历史与地域的流变上对其本字进行了考释,同时尽可能的列举了古代文献资料予以印证。关键词:贵州方言本字考释中图分类号:H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750(2005)03-80-4贵州方言一些词语由于历史与地域的因素而形成的义转音变,使其本字变得扑朔迷离,寻觅不易,以至在编撰贵州方言志与词典时一时难以找到其本字来记录。其结果往往只能拿一个与其义毫无相关的同音字来替代使用,而没有同音替代字时则仅能只记音标而空着记录的汉字。

2、如此一来,其方言志或方言词典的学术价值与使用价值均受到一定影响。为此,本人多年来一直关注并致力于贵州方言词语本字的研究与探讨工作,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材料。这里本人不揣鄙陋,举出十条贵州方言词,通过语义、语素的分析,语音演变中变例的推考,文字孳乳衍生的稽察,加上历史文献资料的印证,考释了这些方言词的本字。鉴于考本字之难,文中不免有臆断、欠妥之处,还望方家明示。(说明:为了排版与印刷的方便,在不影响记音的前提下,声韵母的标示采用了汉语拼音字母;声调的标记分别用1、2、3、4表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调)褙(偝)bei4搓拧绳索,如:把几股绳子bei4起来用。引申

3、亦指数人拧结成一伙,如:他门几个是bei4起的,惹不得。《贵阳方言词典》(以下简称《贵典》)记作“[倍〗”。用“倍”只是借音字,无缘表示搓拧的含义。《贵州省志汉语方言志》(以下简称《贵志》)未收录该词。实际上这个词是有本字可寻的,这个字应当就是“褙”字。所谓bei4(绳子)即是将数股麻丝或线子等可搓拧成绳之物拧结起来的动作.而“褙”字虽《集韵队韵》只收有“襦也”(短衣)一义,而《说文解字衣部》则释曰:“襦,短衣也,一曰难衣”段玉裁注:“襦,若今袄之短者。难衣犹温衣也。”温衣乃穿上能让人暖和的衣服。清谭嗣同《湘痕词》:“绣襦岂不暖益以云锦裘。”能让人暖和之衣

4、自非单层之衣,至少是两层以上的单布或两布之间夹以棉花之类填充物而成,所以“褙”字也就可以引申出“把布或纸一层一层地粘在一起”的含义和用法。元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卷下:“乾道八年天申节,知光州滕瑞奏,臣自书‘圣寿万岁’四字,约二丈余,用绢褙投进。”“用绢褙”即用绢将写上字的纸粘贴起来。又明曹昭《格古要论装褫书画定式》:“古画不脱,不需褙裱……一经褙多,或失之也。”“褙多”言将古画裱贴多层。从粘贴、粘结义引申为拧结义是完全合乎词义衍生变化理据的。“褙”字《集韵》反切为“补妹切”,今音正读为bei4.又《集韵》言:“褙……或从糸”,是“褙”字又作。二字从其形声字

5、的表义形符来看,于表示搓拧绳索之义,“糸背”字较“褙”字也许还要贴近一些,但现尚未找到“纟背”字古书中的用例,暂姑备一说。坌ben4贵州方言说拌和为“拌”,亦说“ben4”。《贵典》释曰:“[笨〗pen拌:~点素菜‖也可说拌,但不如笨地道。”笨字下加有“。”说明是同音借代字。《贵志》亦收有该词,记作“□”,说没有合适的同音替代字可作记录。用“笨”字显然无由表示拌和之义,那末贵阳方言说拌为ben4是否其方言里的文白异读呢若是拌字白读的音变,贵阳方言就当有an韵变en韵的变例。若无此变例的话,则当另寻其字。经考察,贵阳方言少有an韵字读en韵字的变读例,所以b

6、en4这一词条不可能是拌字的异读音变,自然其本字得另寻其字。我们注意到《贵典》的解释提示了一点:“[笨〗也可说拌,但不如‘笨’地道。”其实这当中不仅仅是是否地道的问题。通过仔细地分析和考贵州方言本字考例释81察,我们会发现,“ben4”于“拌”之间在语义上似有细微的差异。说“ben4”时往往强调向搅拌物中洒进、掺和作料或其他东西。如:ben4点辣椒面在里头/ben4花椒粉进去没得如果说前一句似乎也可以换为“拌”的话,后一句则很难替换。而且即便是最地道的贵阳方言口语里面一般也只说“凉拌菜”,却不说“凉ben(去声)菜”。之所以如此,也许正是因为“凉拌菜”一词

7、中只需显示搅拌之义,而不必考虑显示掺和东西的含义使然。而ben4则不然,一般都考虑到了洒进掺和物的语素义。掌握了这一点,要探求其本字就不必只局限于从搅拌的义素去考虑问题,同时还可以从洒进(东西)、掺和进(东西)的义素方面去帮助我们探寻。经过多方面的推考,可以认为,其本字似当为坋(或作坌)。《说文土部》:“坋,尘也。”由粉尘义引申出“凡粉末状的物质扬起或洒着于他物”之义(见《汉语大字典》第424页,“坋”字条)。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即释曰:“凡为细末糁(笔者附注:以米和羹为糁;用米掺和其他食物制成的食品亦为糁。如:《周礼天官醢人》:“羞豆之实,酏食糁食”郑玄

8、注:“糁,取牛羊豕之肉,三如一,小切之,与捣米、稻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