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

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

ID:38281215

大小:376.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01

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_第1页
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_第2页
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_第3页
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_第4页
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7卷第1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1月Vol.47No.1JournalofHuazhongNormalUniversity(HumanitiesandSocialSciences)Jan.2008从考古学看先秦时期濮人的迁徙黄尚明(华中师范大学楚学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摘要濮人是汉水以南一个古老的重要民族,该民族中心分布区当在今鄂西、湘北地区,他们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是以釜、鼎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我们认为濮人在先秦时期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第一次发生在商代二里冈时期,濮人向南方的湖南和西部的重庆、四川等地迁徙。向西迁徙

2、的一支对蜀文化及西南其他地区影响很大。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商人退出江汉地区,濮人与周人结盟,于是濮人又迁回到江汉平原南部地区。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楚人、巴人的逼迫下,除一部分融入楚人、巴人外,濮人被迫向西和向南迁徙。关键词濮人遗存;商文化;楚文化;巴文化濮人曾经对中国古代历史发生过重要影响。具个性,同时又有很大的共性。过去有学者探讨了濮人的迁徙问题,但都局限在古路家河文化时代约相当于夏代晚期至殷墟前①文献材料上,殊难深入。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期。以路家河遗址为例,器物群主要可分为三群。从考古学入手,以新的视角来探讨濮人在先秦时期A群器

3、物以釜、鼓腹尖底杯等为代表,属于土著文的迁徙状况。不当之处,请专家指正。化因素。B群器物包括鬲、假腹豆、鬶、罍、簋、大口一、鄂西、湘北地区发现的濮人遗存缸等,属于典型的中原商文化因素。C群器物包括考古学工作者已经在鄂西、湘北地区发掘了许高柄豆、高柄豆形器座、小平底罐、鸟头形把勺、器②多夏、商、西周时期的古代遗存。鄂西到三峡一带盖等,属于三星堆文化因素。的重要遗址有江陵荆南寺、梅槐桥,沙市周梁玉桥,荆南寺类型时代约当二里头四期至殷墟早期。长阳香炉石,宜都红花套,宜昌路家河、中堡岛、杨以荆南寺遗址为例,器物群可分为六群。A群器家嘴、长府沱、三斗坪,秭归

4、朝天嘴等,湘北地区重物包括鬲、大口尊、深腹罐,属于二里头文化因素。要的遗址有石门皂市,澧县宝塔、斑竹,岳阳铜鼓B群器物包括鬲、、大口尊、深腹罐、盆、假腹豆、山、费家河,望城高砂脊等。以上各遗址的时代跨簋、、爵、甑等,属于二里冈商文化因素。C群器度不一,分别相当于夏、商、西周时期。为了揭示各物包括釜、鼎、大口缸、鬶(笔者认为后两种器物应地区的客观差别,目前考古学界对这些遗存的考古属于中原文化因素),在数量上占多数,属于土著文学文化命名较多。约当夏商时期,西陵峡一带的考化因素。D群以小平底罐、高柄豆形器座、高柄豆、古遗存一般称为“路家河文化”,江陵一带

5、以荆南寺器盖等为代表,属于三星堆文化因素。E群包括盘为代表的遗存被称为“荆南寺类型”,澧水流域的遗口鼎、壶、碗豆等,属于澧水流域早商时期土著文化存被称为“皂市中层文化”,湘东北地区的遗存被命因素。F群为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属于南方印纹③名为“铜鼓山类型”。约当商代晚期,鄂西至西陵峡硬陶文化因素。一带的遗存被称为“周梁玉桥文化”,湘东北的遗存皂市中层文化时代约当于二里冈下层至殷墟则被命名为“费家河类型”。除铜鼓山类型为典型二、三期。以石门皂市遗址为代表,皂市遗址商代的商文化外,其他文化均为土著文化。陶器可分为两大群。A群包括分裆鬲、大口缸、以上各土著

6、文化分布于紧密相连的地理区域,、爵、大口尊、假腹豆、簋、连裆鬲等,属于二里冈鄂西与湘北仅隔长江相望,因此考古学文化特征既上文化因素,其中假腹豆、簋、连裆鬲与典型的商文收稿日期200720321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先秦时期三峡地区的文化变迁”(07JA780002)95化器形有别,属于商文化的变体,在数量上约占四有了各种考古学文化或类型的命名。但不能因此分之一。B群器物包括釜、鼎、大圈足盘、碗、细喇而遮住了我们的视线,不去追究他们的共性。如果叭形柄豆、绳切纹圈足碗、喇叭口罐、扁平足鼎等,我们从宏观着眼,则发现该地区的陶器共性还是主属于土

7、著文化因素,在数量上约占四分之三。A要的。陶质陶色以夹砂红陶为主,纹饰流行方格纹群器物主要存在于皂市遗址第一、二期,至第三期和绳纹,器类方面土著炊器均为釜、鼎,可以称之为少见,最有代表性的鬲几近绝迹。B群器物却在皂“釜、鼎文化圈”。鄂西、湘北以釜、鼎为代表的文化市遗址第一至三期中均大量存在,始终占主要地是哪个民族创造的呢?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俞位,至第三期几乎全为B群器物。报告作者认为伟超先生认为,三峡地区夏、商、西周时期考古学文⑧“皂市商代遗存是一个统一的、单一的考古学文化,化的族属为早期巴人。王然先生持相同的看⑨其文化性质应是受商文化强烈影响的

8、本地青铜文法。王善才先生在简报中把与香炉石遗址同类化。因为商文化因素仅占次要地位,所以不能称其的遗存命名为“香炉石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