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医学影象学诊断

针刀医学影象学诊断

ID:38295506

大小:2.26 MB

页数:52页

时间:2019-06-07

针刀医学影象学诊断_第1页
针刀医学影象学诊断_第2页
针刀医学影象学诊断_第3页
针刀医学影象学诊断_第4页
针刀医学影象学诊断_第5页
资源描述:

《针刀医学影象学诊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针刀医学影象学诊断意义:影象学的检查在针刀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精细解剖学的基础上,影象学也要求在精细上仔细阅片,并在动态平衡的状态下,掌握其准确部位,对针刀治疗可以说起到决定性作用。特别是“末端病”的认识更是如此。读片方法:正位片:主要了解脊柱的生理弧度是否正常,有无侧弯、椎体序列、小关节位置、椎体、椎间隙、椎间孔、移位否、椎板形态、椎弓根、横突、棘突形态、位置、大小。椎旁软组织变化,棘突是否偏歪(旋转),棘突顶线有无变长或变短(椎体仰旋移位或俯旋移位),横突间距离(变短示其间挛缩,变长示对侧肌挛

2、缩),椎间隙变窄(椎间盘突出、椎体仰旋或俯旋,侧方移位),椎间隙变宽(钩椎关节前、后或侧方移位)。骨质增生(该处的肌肉、韧带、关节炎、长期处于挛缩状态),项韧带钙化(长时间高拉力),棘突偏移(小关节移位、钩椎关节旋转移位,侧方移位)正位片:三柱三线,钩椎关节前方移位、后方移位、俯旋、仰旋移位。针刀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一、针刀闭合性手术的麻醉选择1.非麻醉的选择:部位、年龄、病种。2.麻醉的选择:部位、年龄、病种、耐受程度局麻、神经阻滞、全麻二、针刀持针方法食拇指捏柄,中指为托,小指无名指为支撑点,左手

3、拇、示、中指为辅助点—才能做到准、稳、安全。三、针刀进针四步规程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四、针刀手术入路1.一般入路2.深层组织入路体表投影→病变位置→其周围的重要血管、神经→刀口线必须与血管神经走行平行3.按骨突标志入路喙突、关节突、内外髁、棘突4.按肋骨标志入路5.按横突标志入路:超越横突的深度治疗是危险的(气胸)6.推开周边肌肉达深部入路:肱桡关节关囊炎用左拇指挤压分开后不动,针刀紧贴左拇指进入深处滑囊。五、针刀入体内后操作方法纵行剥离→横行剥离法→提插切开→铲剥法→通透剥离法→电生理线路接

4、通法→骨痂凿开法→关节内骨折复位固定法→分病三步治病法棘上韧带损伤概述:棘上韧带损伤比较常见。脊柱长时间或过度弯曲,易引起劳损和损伤,以腰段常见,胸腰段次之,陈旧性损伤是针刀治疗的适应症。局部解剖:棘上韧带为一狭长韧带,起于C7棘突,向下沿棘突尖部止于骶中嵴,此韧带可保持脊柱过度前屈及稳定脊柱支柱的作用。病因病理:脊柱过度屈曲时棘上韧带负荷增加,长时间坐姿不正易使之劳损,脊柱在屈曲时受到垂直打击也亦损伤,部位多在棘顶尖下下缘,损伤后易结疤挛缩引起顽固性疼痛。临床表现:1.有急、慢性损伤史。2.棘突疼

5、痛、弯曲时加重。3.棘突部可触及硬结、压痛。4.X光无异常。治疗:1.针刀:俯卧位→定位棘突间隙(麻醉)→刀口线与脊柱纵轴平行→棘突顶部骨面→针体倾斜450,纵行疏通2-3刀→上下缘痛点同样疏通2-3刀2.手法:腰过度屈曲1-2次即可棘间韧带损伤概述:棘间韧带对脊柱扭转起保护作用,并参与脊柱后柱构成,起到稳定后柱的作用,在脊柱突然过度扭转时易损伤,易和棘上韧带损伤混淆。局部解剖:位于两棘突之间,前方为黄韧带,后与棘上韧带移行,除腰骶棘间韧带较发达外,其余部位较薄弱。发病机理:棘间韧带可因脊柱突然过度

6、扭转致牵拉伤,早期不易发现发现,易转成慢性结疤挛缩,压迫其间的脊神经,引起症状,重者挛缩可使上下棘突靠近→吻性棘突→引起力的改变→相邻部位的改变→相应症状诊断依据:1.棘突间胀痛,脊柱旋转受限,卧床时多采用伸直侧卧,行走时脊柱呈僵硬态。2.胀痛为主,压痛不明显(区分棘上韧带损伤)3.扭转该处脊柱症状加剧治疗:1.针刀治疗:俯卧→定位棘突间(麻醉)→刀口线与纵轴平行刺入→发胀坚韧感时疏通剥离2-3刀→在棘突上下缘各疏通2-3刀2.手法:按揉松解,轻度屈伸、旋转。骶棘肌下段损伤概述:骶棘肌下段损伤是腰肌

7、劳损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腰部软组织损伤属于腰肌劳损,又称骶棘肌肌筋膜炎。由于过去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治疗方法不多,效果不理想,而针刀医学阐明了本病病后,取得了良好疗效。局部解剖:背部深层肌也称固有肌。是从骨盆延伸到颅底的一群肌肉。包括头、颈的伸肌和旋肌(头夹肌、颈夹肌)。短节段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以及脊柱的伸肌和旋肌(骶棘肌和横突间肌、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共同稳定脊柱的伸肌群)。头夹肌:起于T3-6棘突---止于C2-3横突后结节,并位于肩胛提肌起点的前方。双侧收缩后头后仰、单侧收缩头向同侧旋转。

8、由下部颈神经后支的外侧支支配。骶棘肌:位于脊柱两侧的沟内,起于骶正中嵴,骶骨背面,向上附着于腰椎,第11、12胸椎棘突及棘上韧带。骶棘肌下段损伤最常见的部位是腰椎横突、骶骨甲背面及骶骨后部。发病机理:骶棘肌下段位于腰骶部位,是保持上半身平衡的基础动力,也是受力、活动最多的部位。故是积累性劳损和暴力损伤的应力集聚点。损伤后的自我修复产生粘连、疤痕、挛缩、阻塞的病理过程,破坏了动态平衡及拉应力、压应力和涨应力的增加,引起了一系列临床症状。诊断要点:1、骶腰部疼痛,弯腰困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