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课文讲解

咬文嚼字课文讲解

ID:38432628

大小:1.13 MB

页数:19页

时间:2019-06-12

咬文嚼字课文讲解_第1页
咬文嚼字课文讲解_第2页
咬文嚼字课文讲解_第3页
咬文嚼字课文讲解_第4页
咬文嚼字课文讲解_第5页
资源描述:

《咬文嚼字课文讲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畅言教育第四单元·汉语的美咬文嚼字本课时编写:洛阳市李金霞老师课堂导入1930年5月,阎锡山、冯玉祥结成反蒋联盟,发动了讨伐蒋介石的中原大战。阎锡山和冯玉祥的两支部队预定在豫、晋交界处的沁阳会师,以求一举聚歼河南的蒋军。可是,由于冯玉祥的参谋在拟制命令时,误将“沁阳”写成了“泌阳”,这场战争就没能在原计划的河南省的“沁阳”境地开战,而是弄到了河南省的“泌(bì)阳”。沁阳在河南的西北部,即黄河以北,而泌阳则在河南的西南部,这一北一南相差200多公里。结果,冯玉祥的部队误入泌阳,殆误了聚歼蒋军的有利时机,使冯阎联军处处被动,最终导致了这场战

2、争的失败。后人就戏称这场中原混战是“败在一撇上的战争”。若不是多了这一撇,或许中国历史的部分章节就要改写了。可见这一字之差就可以使你所想要表达的内容相差万里,所以,我们在日常的学习中就一定要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态度,在写作的时候细细锤炼,朱光潜先生就把这种锤炼称为“咬文嚼字”。那“咬文嚼字”是什么意思呢?课堂导入词典释义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例1: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要领会其精神实质,切不可一味地~。B.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例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C.形容强词夺

3、理或狡辩。例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也毫无用处。课堂导入1、理清全文的脉络结构,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3、分析评价课文观点,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学习目标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主要著作有《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作者介绍汉语言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掌握和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是,走上大街放眼望去,错别字不少;翻开书报,错别字、病句到处可见;听人讲话,不规范的

4、用语几乎随时都可以听到……鉴于此,作者从生活和文学艺术出发,举例分析,旨在引导读者认真学习祖国语言,养成一字不可放松的谨严精神,达到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视频素材:“甄嬛”被几亿人念错背景介绍(7)付梓(zǐ)(8)尺牍(dú)(9)俗滥(làn)1.读准字音(1)憎恶(zēnɡ)(2)逻辑(jí)(3)锱铢(zīzhū)(4)斟酌(zhēnzhuó)(5)岑寂(cén)(6)意蕴(yùn)预习检测2、积累成语(1)清沁肺腑:清新得渗透到人的内脏,比喻使人很感动。(2)推陈翻新: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3

5、)自鸣得意:自己表示很得意(多含贬义)。(4)索然无味:形容呆板枯燥,一点意思或趣味也没有。(5)不即不离:既不亲近也不疏远。(6)点铁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7)深恶痛绝:厌恶、痛恨到极点。(8)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锱、铢,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预习检测1、标题“咬文嚼字”有什么含义?把题目换成“炼字”好不好?答案:“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作者在这里去掉了它的“贬”的成分

6、,吸取它所包含的合理的积极的因素,借用它来表现自己的观点,即在文学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作者在文中实际上不只是谈炼字和锤炼语言的问题,而且还重点谈到文学上思想感情和语言运用的关系问题,因此,把题目改为“炼字”并不能涵盖文章的全部内容。课堂探究2.请为本文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主要内容。答案:第一层次(1、2段):写炼字的重要性。第二层次(3~5段):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三层次(6、7段):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第四层次(第8段):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课堂探究3.本文在论证中

7、使用了哪些材料?答案(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2)《水浒》《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课堂探究4.作者运用这些材料分别证明了什么观点?答案(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4

8、)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5)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课堂探究1.如何评价“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