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宗璞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宗璞

ID:38474218

大小:173.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13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宗璞_第1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宗璞_第2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宗璞_第3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宗璞_第4页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宗璞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宗璞》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宗璞宗璞,原名冯钟璞,出生于1928年7月,祖籍河南唐河,生在北京,是中国当代女作家,曾用笔名:任小哲、丰非。她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的女儿,幼承家学,就读清华大学附属成志小学校。抗战爆发,随父赴昆明,就读西南联大附属中学。1945年回北京。1946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1948年转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主要作品:《红豆》、《弦上的梦》、《不沉的船》.《后门》《知音》等

2、系列长篇《野葫芦引》等。1创作经历宗璞(pú)[2]的祖籍是河南省南阳唐河县,原名冯钟璞,笔名任小哲、丰非等。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退休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中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十岁时随家庭南迁到昆明。上过南菁小学和西南联大附中。1946年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转人清华大学外文系,1951年毕业。曾在中国文联、文艺报等单位工作。1960年调《世界文学》编辑部。“文革”前作品主要有短篇小说《红豆》、《桃园女儿嫁窝谷》、《不沉的湖》、《后门》、《知音》等,《红豆》曾受到不应有的批判。

3、“文革”后,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中篇小说《三生石》,获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1981年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宗璞小说散文选》。后来又抱病奋力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其第一部《南渡记》已于1987年问世,获得了好评。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4、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1994年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了《铁箫人语》,《紫藤萝瀑布》被收入初中课本,其作品大多反映中华知识分子的生活。作品《A.K.C》、《寻月集》、《红豆》、《宗璞散文小说选》、《丁香结》、《南渡记》、《我是谁》、《蜗居》、《泥沼中的头颅》等宗璞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颇具特色。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宗璞在病中苦耕

5、,历时7年,《南渡记》的第二部《东藏记》终于面世,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西征记》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曾在《收获》上部分发表,计划中尚有《北归记》。这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读《东藏记》和

6、《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受。宗璞对创作情有独钟,她说:“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没有人写,读什么呢?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是要干这一行”。2人物故事“父亲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和谐’,他曾说:‘一个人,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达到恰当的限度,他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在精神上很健康。一个社会也同样,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的一切欲望和情感,都满足和表现到恰当的限度,这个社会的内部就达到和谐,安定而有秩序。和是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的统一。’”9月20日,

7、在南阳理工学院举办的冯友兰哲学思想高层论坛,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的发言引来阵阵掌声。她,就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次女、著名作家宗璞。得力助手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篇小说《东藏记》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已届81岁的她如今仍在坚持长篇创作。宗璞的父亲冯友兰是从南阳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一代国学大师,是中国近现代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哲学界旗帜性人物。自1915年考入北京大学法科至1990年去世,从事哲学活动长达75年。冯

8、友兰一生曲折、动荡,充满传奇色彩,被称作20世纪中国名声、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很多学者认为,冯友兰的哲学是“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而“自成一家”的,在中国哲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历史上经过几次文化融合,第一次是汉代董仲舒对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第二次是宋代程颐、程灏和朱熹等对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和印度佛教的大融合,第三次就是冯友兰等学者们所做的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冯友兰晚年一直是和宗璞一家生活在一起。冯友兰曾说自己早年赖慈母,中年仗贤妻,晚年靠孝女。80岁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