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评测练习及参考答案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评测练习及参考答案

ID:38476024

大小:6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13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评测练习及参考答案_第1页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评测练习及参考答案_第2页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评测练习及参考答案_第3页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评测练习及参考答案_第4页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评测练习及参考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课标版部编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评测练习及参考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河中石兽》评测练习及参考答案辽宁省丹东东港市黑沟学校乔德生一、积累运用:1.请将你收集到的有关“纪昀”的名言、诗句和故事写到下面的横线上:2.文学常识填空:纪昀(1724-1805),()代学者、()家。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撰有《》,这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3.给加点字注音:纪昀()河干()圮()棹()曳()铁钯()木杮()湮()啮()溯()臆()欤()坎穴()掷()4.词句小测:(1)解词:河干:圮:并:阅:求:竟:棹:设帐:尔辈:究:物理:是:木杮

2、:湮:耳:颠:河兵:失石:啮:坎穴:不已:遂:溯流:但:臆断:(2)释句:①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②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③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④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⑤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二、课内阅读:5.朗读课文,理出课文的结构。6.文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概括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方法及结果(填表)。寻找经过及方法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 第一种 第二种 第三种 第四种7.

3、在文中找出他们寻找石兽的理由有什么不同?列表比较。8.讲学家与老河兵推理的前提都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为什么结论不一样呢?9.为什么前三种方法是错的,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10.分析三位主要人物寻找河中石兽成败的原因及其性格特点。11.课文是怎样结构的?12.课文中所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13.请谈谈本课的写法特点。14.请说说本文的主旨。三、拓展延伸:15.你还知道哪些“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主观臆断,以致犯下错误或闹出笑话的事例?参考答案1.示例:过如秋草芟难尽,学似春冰积不高。——纪昀2.清文学阅微草堂笔记3.jǐyúngānpǐzh

4、àoyèpáfèiyānnièsùyìyúxuézhì4.(1)河干:河边。圮:倒塌。并:一起。阅:经过,过了。求:寻找。竟:终于,到底。棹:划船。设帐:讲学,教书。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颠:通“癫”,疯狂。河兵:巡河、守河的士兵。失石:丢失的石头,这里指落入水中的石头。啮: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坎穴:坑洞。不已:不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2)①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便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②只不过石头

5、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石兽埋没在沙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③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子的性质疏松漂浮,(所以)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相反,它的冲刷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一定倒转栽倒在洞坑中。④如此这般又一次冲刷,石头又往后翻转一圈。翻来翻去停不下来,于是石头反而逆着河水朝相反的方向移到上游去了。⑤这么说来,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一点,不知其中第二点的多了,可以凭据常理主观地推断吗?二、课内阅读:5.可分四层:第一层(第1自然段):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寺僧的两种寻找方法,没有找到石兽。第二层

6、(第2自然段):交待讲学家寻找石兽的方法,也没有找到石兽。第三层(第3自然段前6句):交待老河兵寻找石兽的方法,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第3自然段第7句):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6.寻找经过及方法人物寻找的地点结果 第一种 僧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僧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7. 理由寺僧以为顺流下矣。讲学家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老河兵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7、。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8.僧:方法一: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僧:方法二: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讲学家:方法三: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老河兵:方法四: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9.寺僧: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讲学家:空谈事理,不切合实际。老河兵:成功的原因:能综合各种现实因素,提出符合实际的结论。10.寺僧: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