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学94413

唐代文学94413

ID:38481242

大小:922.00 KB

页数:79页

时间:2019-06-13

唐代文学94413_第1页
唐代文学94413_第2页
唐代文学94413_第3页
唐代文学94413_第4页
唐代文学94413_第5页
资源描述:

《唐代文学9441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唐代文学经典作品导读一、唐代文学状貌概述(618—907)(1)国力昌盛,文学全面繁荣;(2)唐诗为一代文学之标志,进入我国古典诗歌的全盛时期(3)散文取代了骈文的统治地位,堪称继秦汉散文后的一次新高峰;(4)传奇小说的兴起标志着进入“始有意为小说”(鲁迅)和中国古代小说趋于成熟的时期;(5)变文和词,开启了文学发展的新领域。二、唐代文学繁荣的时代因素和文学传统(1)政治经济因素:大统天下与士人面貌—开放时代与自由空气——打击士族与科举取士——开边战争与功名意识——经济繁荣与诗人心态;盛唐气象,表现在士人乐观自信的豪迈气概、勇于革新的独创精神和追求自

2、由的开放胸襟,体现于诗歌则是充溢于作品中的昂扬之气和壮大之美。“唐诗无讳避。”(洪迈《容斋随笔》)“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门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皆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杜甫《忆昔》)(2)思想文化因素:儒释道的兼容——南北文化的合流——中土与异域文化的融汇——个体之间的亲和与勾通——漫游、隐逸与贬谪现象——书法、绘画、音乐的影响(3

3、)文学自身的因素:风骚传统——南华文章——建安风骨——陶谢诗风——永明新体三、唐诗的体裁古体诗(古风)指律诗、绝句形成之前的各种诗体。古体诗除了押韵之外不受任何格律的束缚。古体诗用韵:既可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可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七言古风句句押韵叫柏梁体。对仗:一般不对对仗,有时对仗也是修辞需要而非诗体需要。平仄:无平仄规定。古体诗可分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诗(长短诗)等,以五言和七言为多。近体诗近体诗(今体诗)唐代诗人对五言、七言诗加以改造和发展,创造出一种新的格律诗即律诗和绝句,这就是所谓的近体诗。特点1、每首八句,分首联(一、二句

4、)、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一联内,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每句五字的称五律,七字的称七律。2、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三、五、七句不能押韵;二、四、六句必须押韵;只能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诗韵集成》《诗韵合璧》,106韵3、平仄:每句中用字的平仄声都有规定。这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最大区别。五律的平仄基本句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由这两联的错综变化,根据粘对的原则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对:即平对平,仄对仄。粘:平粘平,仄粘仄,即后联出句的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二字相一致。4、对偶又称对仗

5、,即每联的语汇和句法要大致相称。颔联和颈联必须对偶。5、绝句特点,历来有“截律诗之半”的说法,即截取律诗中的四句。每句五个字称五绝,每句七个字称七绝。6、长律(俳律)。超过八句的称长律。长律一般五言居多。这种长律除了尾联(首联可用可不用)以外,一律用对仗,所以又被叫做俳联。四、唐诗的分期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713);盛唐:玄宗开元元年(713)——代宗大历初(766);中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文宗开成元年(836);晚唐:文宗开成元年(836)——昭宗天佑三年(906)。第一章初唐诗坛一、从上官体到沈宋近体诗1、上官仪

6、与上官体上官仪(?—664):太宗和高宗前期的宫廷诗人,指出“六对”、“八对”之说。《旧唐书·上官仪传》:“(仪)工于五言诗,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多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六对: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指用词而言,如“天地日月”之对为正名对(参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七)。八对:的名对、异类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回文对、隔句对,连绵对,指诗句而言,如“送酒东南去,迎琴西北来”为的名对。2、文章四友指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简称“崔李苏杜”,是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文学贡献主要在近体诗的创作上:数量多,比

7、例大,合格率高,诗体已趋兼备,美学格调有了提升。杜审言(648?—708)为杜甫祖父。3、沈宋与律体“沈宋”是沈佺期(656?—714)、宋之问(?—712)的并称,是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稍后于“文章四友”)。《新唐书·宋之问传》:“及宋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五言至沈宋始可称律。”(明·王世贞)沈之《独不见》为成熟的七律,宋之《度大庾岭》为成熟的五律。三、走出宫体的“初唐四杰”1、四杰的出处《旧唐书·杨炯传》:“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2、

8、四杰的生平3、四杰的作品王勃(650—676):《王子安集》二十卷,《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滕王阁序》为代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