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一谈话导入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一谈话导入

ID:38535516

大小:3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14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一谈话导入_第1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一谈话导入_第2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一谈话导入_第3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一谈话导入_第4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一谈话导入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一谈话导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单元及主题:遗迹课题:长城赞主备人闫沛琴主修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的字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时第一课时(共2课时)教学方法互助释疑、交流感知、研读共品教学过程动态修改栏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我国有世界闻名的万里长城,有哪位同学去过长城?谁能把自己亲眼见到的长城给大家描绘出来?并说说你在游长城时有什么感受。好,万里长城的雄伟坚固给我们每一个到过长城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深深地感到作为一

2、个中国人的自豪。那么,今天让我们通过《长城》这篇课文的学习,再次游览一下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吧!二、检查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词的读音。2、解决词语的意思。黎庶隘口江山锦绣瀚海三、出示放大的长城彩图或课件,播放配乐朗读,让学生边看边听,激发学生对课文学习的兴趣。交流研讨:对联是从哪几个方面赞美长城的?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与大家共享。指名读课文1、放映长城的图片,播放歌曲《长城颂》让学生形象感知长城的气势雄伟。2、课文解析(1)《长城赞》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

3、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3、精读品味,语言赏析鼓励学生充分自读,理解大意,了解对联的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体味对中华长城和中华民族的赞美,洋溢着浓厚的民族豪情,注重有感情地朗读和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激发。(体

4、会作者是如何将观察画面时产生的视觉形象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准确描述事物特点的)四、作业。1.复习词语。2.读课文。板书设计长城赞时间:几千年赞美“黎庶百工”的聪明空间:雄姿才智和坚强毅力总第课时单元及主题:遗迹课题:长城赞主备人闫沛琴主修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

5、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课时第二课时(共2课时)教学方法讲、读、思、议教学过程动态修改栏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从中了解了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进一步了解作者是怎样在观察中展开联想,表达自己的感受的。二、指名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怎样描述长城的?1.这一段共有几句话?2.默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

6、上下文说说加粗字的意思。3.齐读,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讨论:为什么说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提示:因为:①长城是那样气势雄伟;②长城是那样高大坚固;③长城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力量。所以长城在世界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五、齐读课文六、指导背诵。(背诵方法提示:两个自然段共四句话,按句子背诵,第1句话背熟后,再背第2句,依次背第3句、第4句,然后再串连背诵,边读边思考边记忆。)七、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板书设计形态像条长龙长城构造高大坚固气魄雄伟伟大奇迹联想血汗智慧凝成背景资

7、料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集句对等。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的末句尾字用平声。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于名词,动词对动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附件2XXX同

8、志“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自学计划姓名:(签字)职务:所在党支部书记:(签字)2016年度附件3XXX同志“两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