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常见肝脏肿瘤》PPT课件

《不常见肝脏肿瘤》PPT课件

ID:38606112

大小:1.26 MB

页数:50页

时间:2019-06-16

《不常见肝脏肿瘤》PPT课件_第1页
《不常见肝脏肿瘤》PPT课件_第2页
《不常见肝脏肿瘤》PPT课件_第3页
《不常见肝脏肿瘤》PPT课件_第4页
《不常见肝脏肿瘤》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不常见肝脏肿瘤》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肝脏不常见恶性肿瘤的CT表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健丁郭健不常见肝脏恶性肿瘤的CT表现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李健丁肝脏恶性肿瘤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道癌,其中以肝癌和胆管细胞癌最为多见,但在临床工作中还可见到一些肝脏少见恶性肿瘤:如肝肉瘤、肝母细胞瘤等。●女性,13岁,右季肋部憋胀2周,加重伴腹痛3~4天。●临床检查,腹膨隆,肝大,肋下约8cm,质硬,腹水征(+),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实验室检查:ALT(谷丙转氨酶)增高,AFP(-),血常规(-)病例1平扫:肝脏体积增大,肝实质内可见巨大

2、单发囊实性占位,主要位于肝右叶,以囊性成分为主,囊内漂浮有高密度影,有分隔及包膜,病灶周围可见不规则实性成分。动脉期:病灶实性部分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下降,其中囊性成分始终未强化,但可见其分隔强化并有血管影穿行其中。●手术所见:肝组织大部分被肿瘤组织替代,肿瘤有包膜,质软,切面灰白,呈凝胶样,瘤内有大片出血、坏死、囊变。正常肝组织被明显挤压。●病理诊断:肝脏恶性间叶瘤评述:肝脏恶性间叶瘤亦称未分化或胚胎性肉瘤(UES),是发生于肝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主要发生在6~10岁的儿童。临床表现以腹痛、腹部包块为主。AFP(—)。C

3、T表现:曾有文献报道91例UES,均表现为肝内巨大单发、边界清楚的病灶。依CT表现分为以囊性为主、以实性为主两种类型。以前者常见,且又分为单房和多房,多伴软组织分隔。增强扫描可见肿瘤边缘明显强化,而囊性低密度区无强化。鉴别诊断:本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征,AFP(-),临床工作中常被误诊,易与本病混淆的有肝包虫病、肝囊肿。本病例表现可见囊中分隔,似囊中小囊而被误诊为肝包虫病。肝囊肿囊壁薄而光滑,囊内为均匀水样密度,与本病易于鉴别。当UES病史上伴发热症状,应同时考虑到肝脓肿的可能。肝包虫病:可呈单囊或多房囊腔,多见于流行区,囊内表及囊壁环形弧形

4、钙化是其特征表现。肝脓肿:肝右叶可见大片低密度影,呈分房样改变,边缘不清,CT值13~16HU;增强后可见病灶内部无明显强化,但边缘呈多房薄壁环形强化,患者一月前受凉后高热,体温达39℃,伴寒战。病例2●女性,40岁,背困2月,B超发现肝脏多发占位。●体检无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HBS抗原(一)AFP(一)CT平扫示肝脏多发低密度结节及肿块影,CT值约44.3Hu,病灶边界较清楚,病灶中央可见更低密度囊变区。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周边呈显著环状强化,内部出现分隔影。静脉期及延迟期,周边强化下降,病灶中央轻度强化(囊变区除外),但未见造影剂等

5、密度充填。●肝穿活检病理诊断:肝血管肉瘤病人确诊后半年全身骨转移,1年后死亡。●评述:肝血管肉瘤又称血管内皮细胞瘤或恶性血管内皮瘤。本病多见于儿童或老年人,一般认为与肝硬变、某些致癌物有关,临床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肝肿大或肝内肿块,常伴有消化道症状。本病恶性度较高。CT表现:①肝脏体积增大,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病灶、境界较清楚。②增强扫描早期病变边缘明显环状强化,随时间延伸,病变中心也呈轻度强化,但仍为低密度。③增强扫描后期仍呈低密度,坏死囊变区始终不强化。鉴别诊断:本病单纯依靠影像学检查很难与肝脏多发转移瘤鉴别,在临床诊断中需结合病人病史及其他

6、检查。肝转移:结肠癌病史,肝脏可见多发大小不一低密度病灶。病例3●男性,65岁,患慢性乙肝18年,B超发现肝右叶占位。●临床检查:腹软,上腹部轻压痛。●实验室检查:HBS抗原(+)ECT提示肝右叶放射性冷区,动脉相无充填。CT平扫:肝右叶近包膜下片状低密度影,边界清,大小约6cm×4cm×5cm。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周边轻度强化,可见迂曲扩张之供血动脉进入。门静脉期病灶边缘部分强化,病灶内部不均匀强化,延迟6分钟扫描,病灶仍呈低密度。●病理诊断: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免疫组化标记:Vimentin(+)1–抗胰蛋白酶(+)S-100(一

7、)患者术后2月,胰腺转移及肝胃韧带淋巴结转移。●评述:肝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过去认为属于恶性间叶瘤范畴,现提出它是不同于恶性间叶瘤的其他间叶性肿瘤。CT常表现为肝脏右叶单发的低密度病灶,多较大,有纤维性假包膜形成,50%有出血坏死所致的囊变区,肿瘤内亦可见不同程度纤维分隔。取活组织免疫标记Vimentin和а1-抗胰蛋白酶(+)为本病特点。本病转移率高,2年生存率为60%。鉴别诊断:胆管细胞癌及液化不明显的肝脓肿CT表现可与本病相似,临床应注意鉴别。免疫组化标记鉴别价值较大。肝脓肿处于早期或蜂窝组织炎阶段,脓肿未液化,其密度近软组织密度,

8、CT表现可与本病相似(见上图),病灶边缘及内部分隔常有明显强化,密度不均。但多数病例具有发热、肝区疼痛、扣击痛等临床表现和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胆管细胞癌:平扫示左叶低密度占位,边缘欠清晰,无肝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