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

ID:38672264

大小:382.62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6-17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_第1页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_第2页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_第3页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_第4页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_第5页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_第6页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_第7页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_第8页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_第9页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_第10页
资源描述:

《他者的凝视_拉康的_凝视_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他者的凝视———拉康的“凝视”理论吴琼在视觉文化研究中,拉康的“凝视”理论就像一道无法绕开的目光,在远处规定着我们对观看的思考,但另一方面,在我们的阅读和运用中,这一理论原本的激进性被大大弱化。本文以拉康集中讨论凝视问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为基础,围绕他者的凝视来思考拉康凝视理论的要旨。按照他的理解,主体的观看并非主体自身的看,而是由他者的凝视结构出来的,并由此引发了一个悖论性的效果,即主体一方面通过想象某个他者的凝视来使自身作为观看主体得以可能,可另一方面又因为他者凝视的背后总隐藏着实在界的对象a的凝视而使得主体的看变成了

2、一种不可能的看。在拉康的精神分析学中,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说,自我与主体的构成分别与某个特别的结构性时刻关联在一起,这就是个体的观看和言说:自我的完形是通过观看、通过镜像的凝视完成的,主体的象征性认同则是通过语言或言语的调停实现的。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拉康就已经在讨论视觉性,讨论观看行为对于自我的构成功能,并先后引入“镜像阶段”和“想象界”的模式来对此做理论化的阐述;到50年代中期,由于拉康致力于讨论象征界的运作,并且这一讨论基本上是在语言的维度中进行的,所以对发生在想象界的观看行为的讨论退居相对次要的位置。可是到196

3、4年以“精神分析学的四个基本概念”为主题的第十一期研讨班上,拉康突然又回到了视觉性问题,并以“凝视”(gaze)的概念对视觉活动做了激进化的处理,他不仅在我们的观看行为中嵌入了大写的他者(Other)的结构功能,而且还引入实在界的维度,把属于实在界的“对象a”(objecta)看作是规定看的行为的绝对之物,从而使得在我们的日常经验中最简单不过的观看行为变得迷雾重重。一正如许多的研究者说过的,镜像阶段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秘密诞生地,是进入拉康33文艺研究2010年第4期迷宫般的思想世界的最佳入口。实际上,其镜像阶段理论本

4、身也有一个隐秘的入口,可以说入口的入口,那就是个体在镜前的凝视:自个体走向镜子向里探视的那一刻起,自我朝向异化的戏剧就一幕接一幕悄然上演。正如拉康自己反复提到的,他的镜像阶段理论其实是建立在一个镜子装置的基础上的;我们未尝不可以把这个镜子装置同时看作是一个观看装置,一个捕捉和结构我们的视觉活动的装置———理想自我的构成不就是通过认同我在镜中所看到且是想象地看到的那个镜像而完成的吗?自我的异化盔甲不也是因为这个观看的反转机制而得以凝定的吗?在个体进入语言的世界之前,在我们还牙牙学语的时候,指认自我的最直接方法大约就是观看了

5、。镜前的观看或凝视正是使“力比多”投注得以完成、使自我与他人和世界的关系得以建立的一种行为。不仅自我或者说“理想自我”(ideal-ego)的形成有赖于镜前的观看,就连发生在象征界的“自我理想”(ego-ideal)的形成也是在镜前开始的。拉康在许多地方都提到,当父母抱着婴孩出现在镜前,指给他某个理想的认同形象时———例如父母对着镜中的形象说,“这就是我们的漂亮宝宝”,“这就是我们的小天才”等等———或者当婴孩以父母的形象或父母的期许、认可与赞赏作为参照来“完形”自己时,象征界的他者就在此发挥作用了。主体在这个镜像认同中

6、所完成的就不再只是理想自我,而还有自我理想。这就是说,在主体对镜像的观看中,不仅有属于想象界的自恋性认同,还有属于象征界的他者认同。前者形成的是理想自我,后者形成的是自我理想;前者是对自己或与自己相似的他人形象的看,后者则是以他者的目光来看自己,按照他人指给自己的理想形象来看自己,以使自己成为令人满意的、值得爱的对象。换用拉康喜欢的拓扑学方式来说,与自我理想对应的观看方式是我“想象地”看那“象征地”看着我的他人,由此而形成了我“想象地”看自己的“象征形式”。在此至少可以说,触发主体进入象征秩序的东西不仅有言语或他者的话语

7、,而且还有他者的看或凝视,因为那在看我的人(比如父母)已经是象征秩序的一部分,他们对我的看已然是象征性的看。上面的简单讨论已经表明,在拉康的理解中,观看行为从来不是自足主体的自主行为,它必然涉及主体间性。这一点他早在30年代就已经感觉到了,只是那时他还没有从黑格尔和现象学家那里得到主体间性的概念。在1953—1954年的第一期研讨班上,拉康在讨论主体间的关系时正式引入了主体间性的结构,为了说明这一结构与主体之构成的关系,他特别提到了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对“凝视”所做的著名讨论,并强调这一讨论中有些东西“尤为令人信服”:

8、作者的整个论证都围绕着他称作“凝视”的基本现象进行。在我的经验领域中,人类对象原本就与众不同,不能因为成为了正在看我的对象而将其同化到其他任何知觉对象中。在这一点上,萨特作了十分细微的区分。我们不可把所论的凝视与———例如———看见他的眼睛这一事实相混淆。我在某人的凝视下觉察到自己的存在,而我甚至都没有看到也无法分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