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

ID:38684214

大小:19.06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7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_第1页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_第2页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_第3页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_第4页
资源描述:

《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服药与饮食的关系六第七节、收敛药因“酸”能收、能涩,故收敛药一般性酸,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一般来讲,收敛药包括收敛止血、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等药物,用于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肠滑、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带不止等。单味中药:白及、白果、仙鹤草、何首乌、墨旱莲、桑葚、紫珠、棕榈炭、藕节、檵木、酸枣仁、龙骨、山楂、五味子、乌梅、石榴皮、肉豆蔻、山茱萸、覆盆子、浮小麦、莲子、金樱子、芡实、刺猬皮、麻黄根、冬葵子、绿萼梅、柿蒂、鹤草芽、侧柏叶、花蕊石等。中药方剂:牡蛎散、九仙散、真人养脏散、桃花汤、四神丸、金锁固精丸、桑螵蛸散、缩泉丸、固冲汤、固经丸、

2、易黄汤等。中成药:封髓丹、缩泉丸、威喜丸、金樱子膏、金锁固精丸、锁阳固精丸、水陆二仙丸、三才封髓丸(丹)、千金止带丸、妇科白带丸、愈带丸、治带片、白带片、盆炎净颗粒、妇炎康片、花红片等。酸性食品味酸性寒,具有固涩收敛作用,使血管收缩、血液涩滞,不利于经血的畅行和排出,故服用收敛类药物时,食用酸涩类食物能提高药物药效。酸性食物包括米醋、酸辣菜、泡菜、石榴、青梅、杨梅、草莓、杨桃、樱桃、酸枣、芒果、杏子、李子、柠檬等。辛散性食物如生姜、干姜、葱白、香菜、大蒜、葱、花椒、淡豆豉、茴香、苏叶、薤白、桂皮、白酒等食物,具有发散、行气的作用,不利于收敛类药物发挥药效。同时辛散性食物多食则耗

3、气伤津,生痰动火,在服用收敛类药期间,食用辛散性食物能不仅降低药物的收敛之性也可能会加重病情发展。因此服用收敛类药时,应尽量减少辛散性食物的食用。第八节、通便药通便类药物一般都为咸味,因“咸”能下、能软,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同时通便药一般多具有沉降之性。通便药一般包括软化坚硬、消散结块等药物,多治疗大便燥结、痰核、瘿瘤等症。单味中药: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甘遂、京大戟、巴豆、牵牛子、杏仁、桃仁、何首乌、肉苁蓉、当归、黑芝麻、蓖麻、锁阳、胡桃肉、桑葚子、决明子、瓜蒌仁、生地、玄参、冬葵子、胖大海、蜂蜜、麦冬、榧子、硫磺等。中药方剂:大承气汤、

4、小承气汤、调味承气汤、大黄牡丹汤、大陷胸汤、大黄附子汤、温脾汤、麻子仁丸、五仁丸、济川煎、十枣汤、控涎丹、黄龙汤等。中成药:清宁丸、通便丸、半硫丸、更衣丸、当归龙荟丸、五仁润肠丸、麻子仁丸、麻仁滋脾丸、麻仁润肠丸、苁蓉通便口服液、便秘通、通乐颗粒等。沉降类食物一般质地较重,气味较厚,一般来说食用部位是种子、果实、根茎的食物性多沉降,如谷薯类食物、干豆类食物、水果类食物。动物性食品质地较重,气味醇厚,以沉降之性居多。油腻食物性滑顺润、味厚腻滞,也属于沉降类食物。如蜂蜜、香油、地瓜、苏子、果仁、雪梨、茄子、香蕉。因此在服用通便药期间食用,有助于通便药的向下作用趋势,提高药效。因焦香

5、类食物大多气香味薄,作用趋势向上,与通便药方向相反,再加之焦香类食物多有温燥之性,故在服用通便类药物时,尽量避免食用焦香类食物。如:油炸食品,油条、麻花、麻团等;烤制、煎炸、膨化的薯类制品,炸薯片、炸土豆丝,烤馒头等;炒制坚果,花生、瓜子、核桃等。参考文献1、李智红,李勇华.药疗同时重食疗浅探[J].中国民间疗法,2008,10:3-52、李文吉.服药饮食禁忌考释[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2):158-1593、孙文英.以中医理论指导饮食护理[J].光明中医,2007,26(7):14724、姜永前.中医饮食护理浅谈[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6):8

6、83.5、李锦玲.中药药效与饮食的关系[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4,25(3):526、李晓珠,李琦.中医护理工作中饮食调护与药效的探讨[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0,21(3):457、王抒.药性与食性的解析[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11):5-68、刘志伟.食物的性味对中草药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7):51-529、王佐德,朱昌柏.《本草纲目》服药食忌初探[J].时珍国医研究,1995,6(4):4-510、俞洁.《伤寒论》煎服法启示[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3-2411、王子寿.药食的同源与差异

7、[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31(2):58-5912、徐海燕.中医中药疗效因素探析[J].中医中药,2011,18(36):92-9313、路宗志.古代食物本草性能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14、孟诜.食疗本草(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715、高学敏主编.中药学[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16、颜正华主编.中药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