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备” 出亮点,“备”出个性

小学数学论文:“备” 出亮点,“备”出个性

ID:38725466

大小:5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8

小学数学论文:“备” 出亮点,“备”出个性_第1页
小学数学论文:“备” 出亮点,“备”出个性_第2页
小学数学论文:“备” 出亮点,“备”出个性_第3页
小学数学论文:“备” 出亮点,“备”出个性_第4页
小学数学论文:“备” 出亮点,“备”出个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论文:“备” 出亮点,“备”出个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论文“备”出亮点,“备”出个性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自己该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会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简单地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把教学预案简约成了“师生互答式”的“教案剧”。这种把教育当成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的想法与做法,显然是有悖于“以生为本”的新理念。因此,我们要在吸收传统备课经验精华的同时,跳出教师本位、教材本位、课堂本位、知识本位的习惯性怪圈,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教学观、备课观,努力使每一堂课都有它的亮点和特色。这就毫无疑问地需要我们教师“用心”“精

2、心”地备每一节课。一、全面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走进课堂,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两个现象:现象一:教师刚刚开了一个头,一些学生就会把后面的知识讲出来,结果被老师认定为破坏纪律。现象二:一些教师在“复制”名师的教学方法的过程中,出现了“形似神散”、“虎头蛇尾”的现象,往往是教师上课上得“满头大汗、口干舌燥”,而学生则“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出现这两个现象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备课时忽视了学生对原有学习状况的准确分析,所设的教学起点与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不相吻合。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要深

3、入了解学生,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将教学起点放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教学前,要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素质、思维水平、个性差异等要做到心中有数,可以通过访谈、问卷、测试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一)课前调查1.选择题(1)你画过圆吗?A.画过B.没画过(2)如果你已经画过圆,用什么工具画的?A.用圆规画的B.用圆形物体画的C.用其他东西画的(3)你知道或者听说过“半径”“圆心”这类名词吗?A.全部都听说过B.部分听说过C.没有听说过2.你对这一课知识感兴趣吗?()A.很感兴趣B.一般般C

4、.一点都不感兴趣3.请你在圆上画一条直径和半径。(不知道可以不做)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一样,接触的人、物都不尽相同,因而他们的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因此,想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不是件很容易的事。进行课前调查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如老师在执教《圆的认识》新课前可以设计这样的的一份调查问卷:5备课时,教师可以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教学起点。(二)课前谈话有些隐性的起点也可以通过对话了解,或者通过巧妙的设问。但并不宜占时,关键是迅速利用了解到的信息选择有针对性的策略,已求高效地朝着教学目标迈进。如在新授“平移

5、”时,教师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片段:师:你们知道什么叫平移吗?生1:平平的移生2:平均移(上一单元学习了平均分)从这一段简单的对话中看出,学生从字面上对“平移”有一点理解,但这种理解又是很肤浅的,甚至是不准确的。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起点,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播放一些平移现象,唤醒学生学习“平移”的生活经验。然后再请学生说说什么叫“平移”。总之,数学教学中,起点太低,课堂教学费时低效;起点太高,学生学得吃力,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只有正确把握学生学习数学的现实起点,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使数学教学有的放矢,避

6、免或减少无效环节,克服教学的浅层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二、“投石问路”法备课,把握教学重难点课堂上,有时候教师会莫名其妙地发现,自己感觉简单易懂的问题,学生的出错率却较多,即经常出现“难点不难”、“非重点却重”的现象,为什么呢?因为课堂常常不是教师的预设过程,而是是学生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生成过程。无论缜密的备课,都是教师思维想象的体现。即使教师设身处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却也代替不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当我们没有足够经验可以直接运用的时候,可以找几位成绩偏下的学生,让他们提前做一下新授内容,以此让他们

7、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疑惑,尤其是他们错误的做法。这种方法就是所谓的“投石问路”法。它可以应用于各种课型中,这种方法更为学困生们接受。学困生之所以“困”,在于他们容易疑惑,且他们的“疑惑”也多一些,正是这些疑惑阻碍了他们理解的速度,所以,此举既让这些学生提前学习了新的内容,减缓了他们在学习新课时的压力,又使他们与其他学生保持了思维进展的同步,有利于增强他们的信心。例如,在教学“小数乘小数”一课时,重难点是积的小数位数确定,但实际授课中,学生出现了许多其他的问题:积中先去0再点小数点还是先点小数点再去

8、0?竖式中是小数点对齐还是右对齐?……课前我们无法预料这些问题,可以抽测几个成绩偏下的学生尝试练习:2.12×3.14、3.15×2.6这两题。经过练习,他们的各种问题都暴露出来了,那么课中教师可以有重点地引导学生探讨这些问题。三、充分估计教学过程的复杂性,构建非直线型的教学路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带着自己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投入课堂学习,因此,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事件”5。如何应对呢?这就要求我们收集材料后,在把握每一教学环节具体目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