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ID:38726809

大小:3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18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_第1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_第2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_第3页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_第4页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工具性,是语文教学领域的老话题。人文性,反映语文课程熏染学生思想情感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工具性,反映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反映了语文“文以载道”的客观规律。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道者文之根本,文者道之枝叶。唯其根本乎道,所以发之于文皆道也。三代圣贤文章皆从此心写出,文便是道。”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是人文性与工具性是相融的,是语文课程固有的基本的特点;二是这样的一种“统一”,是要

2、在语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及其形象思维具体、切实的感染和熏陶,收到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效果。阅读,是在学习语言,增长言语技能,也是在接受一种思想观点的影响;表达,是在驾驭语言,施展言语技能,也是在表露一种思想观点。学生语言技能的增长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举头并进,相得益彰,伴随人的一生。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其要领是:“潜移默化”。这,并非易事。以下拟从言语心理、学生阅读、教师素养等方面谈谈陋见。一、唤起学生的精神反应母语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精神教育”。这种精神教育的一

3、个鲜明特征,就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言语能力。训练和提高的过程分内外两层:外在的,是语言能力的提高;内里的,是精神经验的丰富、个性生命的成长、生命本体的活跃、文化涵养的加深。内外结合,就是语言和精神的不断融合、再生。如果语文教学不认识到、不着眼于“内里”,那么,“外在”的所谓语言能力也就绝难形成。进而,整个语文教育也就必然高耗低效。简而言之,着意于“精神”,方可得益于“技能”。所以,要把文学艺术的珍贵雨露浸润到学生灵魂的至深处,使学生习染人文气韵、诗人气质,使学生对人生世相和语言文字越来越敏感,情思情趣越来越丰

4、妙和高雅。这一过程是诗化学生心灵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的至美境界。进入这样的境界,人文性与工具性才能达到完美的统一。语文教学必须唤起学生的精神反应,促进语言和精神的不断融合、再生。第一,从教材看,不能过分地统一,不能过分地注重名家名篇,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以能激起学生天然的兴趣为前提。所以,语文教师要对照《语文课程标准》,依据本地本班学生实际,能动地对教材进行二次编写,适当增删教材,把语文课与课外的大量阅读结合起来。第二,从教师看,备课要力争摆脱对教参的依赖,独立走进教材,从朗读开始,感悟课文,直至“其义皆出

5、吾心”“其言皆出吾口”的境界。李吉林老师说,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火种。备课粗糙,没有到教材中走个来回,自身的情感没有激发,教学语言势必枯燥,情感势必苍白,难以唤起学生的精神反应。第三,从过程看,对于课文的解读也必须从朗读、默读入手,整体感悟课文,品赏课文。教学的形式,除讲读外,更要变换,比如,听读欣赏,演课本剧等等。围绕文章内容,条分缕析,机械解剖,读读讲讲,问问答答。这样的教学所形成的团体学习的“场”效应,除对后进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的帮助外,没有其它的意义。学生所经历的语文学习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

6、的机械苍白的训练,保不了工具性,更谈不上人文性。二、构建尽早阅读、大量阅读的环境一个人的言语技能,是在语言环境中浸泡出来的。口头语言技能的习得,离不开人际的口语交流。书面语言技能的习得,离不开文本的阅读和写作。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第一任语文老师,便是他们的父母。父母文化水平高,言语能力强,家庭文化氛围浓,孩子的语文水平就高。然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对于文化学习,由于父母文化水平的局限、教育观念的偏差、外出打工等因素,孩子的学习缺乏必要、及时的激励和引导,动力不够,层次较低。父母没

7、有阅读的习惯,也就没有榜样的示范,也就没有方法的启迪,更没有引导孩子阅读的意识。在这样的环境中走出来的孩子,对知识的学习缺乏动力,往往处于一种无动于衷的状态。大量阅读,频频与书面文字接触,一书一人,形成一个世界。书,可以令人视通万里,思接千载。人的内心活动一旦与书中的世界产生关联的震荡,人就沉浸在“场”的氛围中。在“场”中,学生情融融,意切切,对语言文字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心领神会。所以,阅读之“场”,是人文性、工具性完美结合的天然境界。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

8、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需要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构建尽早阅读、大量阅读的环境,就是要让学生喜爱阅读,鼓励他们多读书,读多种书,在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的同时,接受各种风格的书面语言的浸泡,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