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

ID:38780365

大小:30.59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6-19

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_第1页
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_第2页
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_第3页
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_第4页
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关于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关于家乡传统文化—牛歌戏的调查报告学院: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班级:水文1201班姓名:林雯敏学号:1215021117前言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中华民族来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唯一标志。然而,随着现代经济文明和工业文明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生存发展环境岌岌可危。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传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一、目的和意义本调查报告的目的是了解家乡传统戏剧文化牛歌戏的发展现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意义是对广西藤县"牛歌戏"的现状进行分析

2、,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希望能抛砖引玉,挽救这一广西本土的民间艺术瑰宝,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可行性途径。二、牛歌戏介绍牛歌戏,是发源于广西东南部(主要是藤县地区)流行于两广地区的以当地方言为唱词的极具民俗特色在民间广泛流行的著名剧种。牛歌戏言语通俗,形象生动含蓄,谐趣调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如果说京剧是国粹的话,那么牛歌戏便是广西的“区粹”,甚至可以说在藤县地区是绝对的“国粹”。牛歌剧队多在节庆、新居入伙、嫁娶和做寿等时应邀演出。戏班演员一般10人左右。演出内容或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事迹,或是社会伦理,都是民间,特别是在

3、农村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故事。如古装戏《孟姜女哭长城》、《杨门女将》、《唐皇李世民》、《薛仁贵征东》,现代牛歌《猪郎倌相亲》、《合家欢》等,有500多本牛歌戏剧本。多分场次、续集表演。《圣旨为媒》中演员学鸡叫添加背景音乐牛歌戏所需场地不大,演出设置简陋,以唱为主,做手、台步、7圆场等简单演出动作。演出的道具不多,旦角用手巾,生角用扇子,武生拿一条棍子或刀枪,其余一般是空手上场的。旦角戴头盔,穿花布大襟衫,围一条红裙。生角扎花布头围,身穿花布长衫。其他以“唐装”衫来代替。演员化妆根据剧中人物需要,借鉴粤剧脸谱的不少画法,巧妙勾绘图案在脸上。牛歌戏代表着藤县的草根文化与地方民俗经典,

4、是见证藤县民间艺术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群众基础,体现教化性与娱乐性的社会功能与价值。藤县牛歌戏作为本土民间艺术与地方戏曲,它能流传至今是有其独特的艺术个性与特征的。首先,体现在剧本上,牛歌戏剧目内容取材的民间性,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农民的大众生活需求;牛歌戏剧本的即兴性,反映了农民群众自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的民俗情结,开创“爆肚戏”的自由形式。其次,牛歌戏的演出形式多数以分场次、分集、续集表演为主,较适合群众的欣赏习惯。还有就是戏中语言是用藤县本地话演唱,通俗明了、形象生动、浅显易懂,以唱为主,念为辅,观众听起来津津有味,如痴如醉。这再有就是牛歌戏的

5、音乐特点,包括调式、曲调结构、节奏、节拍形式和乐队伴奏形式及衍变,都具有朴实性。这些都是牛歌戏作为藤县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流传至今的重要依据。三、牛歌戏的发展历史藤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南部,跨越浔江下游两岸,隶属梧州市。牛歌戏源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由民众祈丰年、舞春牛、元宵歌发展而来,一直流传至今。当时最有名气的是金鸡镇安村村坡的"兆丰年"龙会、岭景箩村的"同庆堂"等。最早演牛歌戏的是藤县金鸡镇镇安村村坡,后流传到藤南的金鸡、岭景、象棋、天平、新庆等镇。根据藤县牛歌戏的说法,据《中国戏曲志•广西卷•牛歌戏志》(1986年6月编)记载,最早的牛歌戏剧目是《阿赖卖猪》,

6、取材于民间故事,诙谐幽默,生活气息浓厚,一出现就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并且很快流传开来。  20世纪20-30年代,藤县牛歌戏开始到平南、容县、北流等外县交流、演出。71947年,在新庆镇均平村黄沙自然村与三堡乡(时属藤县)外号"牙锄七"的覃国基剧队斗戏。双方共演了40多场,成为一段佳话。  直到解放前(1949年),牛歌戏都活跃在藤县这块广阔天地,成为农民的精神生活与艺术享受的主要形式。此时由东家包饭、住宿,再送个利士作为戏金。留下了"阔佬三卖田办剧队"、"覃世茂男扮女装戏团总"、"李秀标传戏至死"等传说,后来成为演出剧目。牛歌戏多在春节、中秋和冬季等农闲时间演出,所需场地不大。

7、戏班一般十到五十人左右(清一色男演员)。演出内容或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事迹,或是社会伦理,都是在民间,特别是在农村有深厚群众基础的传统故事。演出时,没有剧本,没有专场排练,只在演出前说明故事概况,由演员即兴表演,俗语称之为"爆肚戏"。演出设置简陋,没有道具、布景、布幕,只有一条凳子放于场地中间。  建国后到"文革"结束(1967年),各村的牛歌剧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藤县牛歌戏进入全盛时期。当时藤县是全区民间剧队较多的县之一,拥有剧队360多个,其中牛歌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