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学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学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

ID:38793634

大小:112.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6-19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学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_第1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学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_第2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学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_第3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学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_第4页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学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生物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学时 血液循环的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学时《血液循环的途径》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第三节输送血液的泵——心脏第二学时《血液循环的途径》的内容。本章“血液”、“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这都为本节课“血液循环”的打下了基础。而“血液循环”的意义:人体细胞需要的氧气、营养物质,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是通过血液循环来运输的,为后面要学习的“人体内废物的排出”做铺垫,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说本节课是联系人体几大系统的枢纽。二、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动、思维活跃,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更直观地进行信息的

2、传递,但七年级下册内容复杂,难点突出,形成知识网络的难度较大,因此除了要运用直观方式展示血液循环的路径,演示物质交换和气体交换的过程,还要利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认识功能,综合利用课堂讨论、课堂活动和课堂检测等环节来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从而使学生冲破学习障碍,培养学习兴趣。三、设计思想本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案内容为主线,贯穿课堂。拟采用启发诱导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期间安排一些课堂活动,组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辐射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适时穿插一些小组讨论,带动每位学生参与,培养他们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考、讨论、解

3、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了“设疑”、“启发”、“探究”、“整合”、“突破”、“应用”、“归纳”、“提升”八个环节,鼓励、指导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达到“教”“学”合一的目的。四、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正确概述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②、区分动脉血和静脉血,理解在血液成分在循环途径中发生的变化。③、认识血液循环的意义。2、能力目标①、通过组织学生完成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②、通过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③、通过多媒体的辅助,训练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通过体循环和肺

4、循环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正多运动、强心脏的观念。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及血液成分的变化教学难点:血液在循环途径中成分的变化六、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启发式、直观式七、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的组织和引导学生活动教学意图设疑学生对于心脏结构易混淆的知识点:血管与心脏四腔相连情况。结合上节知识点设疑:心房和心室壁的厚薄有什么不同,这跟它们相连的血管类型有什么关系?左心室和右心室哪个壁更厚?设疑升级:那么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再从全身回来要经过哪些路径?尝试回答:心脏壁越厚,肌肉

5、越发达,收缩舒张能力越强,心室收缩将血液输送至全身,心房收缩只需把血液送回心室,心室收缩舒张能力强,血液输送距离较远,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负责把血液泵至全身除肺之外的其他地方,右心室把血液输送到肺,左心室血液输送距离最长,因此左心室壁最厚。设置问题导入,利用新知证明推测。新课教学启发结合已有知识,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脏根据心脏模式图(心脏内部血流动图)引导学生写出血液循环的大致路线。学生思考,并尝试写出血液循环大致路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心房(起点)(终点)“温故而知新”,理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生讨论,探究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一个

6、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第一次回到心脏时,它经历了哪些路径?展示P63血液循环途径(局部图)及红细胞运动路径,总结体循环的概念,尝试写出循环路径: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起点)右心房上、下腔静脉(终点)这个红细胞走完体循环后,再次从右心室出发,经血液循环重新回到心脏时,它又经过了哪些路径?展示P63血液循环途径(局部图)及红细胞运动路径,总结肺循环的概念,尝试写出循环路径: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起点)左心房肺静脉(终点)尝试写出体循环路径,在教师的点拨释疑下,理解并掌握体循环的途径。学生活动:组织学生按座位顺序挑选体循环中相应结

7、构,并在学案相应位置写下体循环途径。(完成学案探究1)理解并掌握肺循环的途径。学生活动:组织学生按座位顺序挑选肺循环中相应结构,并在学案相应位置写下肺循环途径。(完成学案探究2)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质疑、释疑等探究活动,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精讲点拨,体现出主导作用。整合提问:1、两条循环途径的交汇点在哪里?2、两条循环途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体循环和肺循环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组成一个完整的循环途径。(展示两种不同的写法,强调书写规律。)体循环、肺循环在心脏交汇,并形成是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路线。利

8、用所给结构名称的磁贴排列出一条完整的血液循环途经(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组合游戏)(完成学案探究3)尝试说出体循环左出右入,肺循环右出左入的特点。突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