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

ID:38862115

大小:385.5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6-20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_第1页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_第2页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_第3页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_第4页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曹培英老师 数学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一(数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版课标”)前言部分关于“课程内容”的阐述,最大的亮点在于修改、充实了十个核心词。坊间有人调侃,核心词居然有十个之多,还有“核心”吗?但若细细研读,不难发现,十个核心词所指称的,确实都是构成数学素养的重要因素,值得反复学习、领会。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师来说,最感兴趣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基于实践的解读。笔者愿意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多年的课堂观察与研究,细述个人的学习心得,尝试跨越理论与实践的断层,走出认知与教学的误区,以供同仁借鉴。核

2、心词:数感一数感,“你”是什么、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关于“数感”的诠释是:“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并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1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这段话试图从学习行为改变的视角刻画数感的表现.即理解数的意义,主要表现为五个“能”。它比那种将数感等同于“数学头脑”,认为“建立数感可以理解为会‘数学地’思考”的广义勰释,要收敛许多,但仍显宽泛。例如,“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有时数感

3、能起一点作用,但更一般地起主要作用的是对运算、对算法的理解。“新版课标”关于“数感”的表述是:“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这一表述由两句话组成。前一句侧重数感的界定,“数感主要是⋯⋯感悟”;后一句侧重数感的作用.“数感有助于”⋯⋯。两句话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描述了数感的表现。作为课程标准,尽可能地给出学习行为的表现性评价标准,是可取的。然而,一线教师又希望看到浅显、通俗的解释。这一要求并不过分。.既然数感

4、是一种感悟,而“感悟”的本意是“有所感触而领悟”,那么简单地说,数感就是关于数的感觉和理解。我的工作室有两位学员撰写了一篇关于培养数感的论文,经层层筛选,送交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第12届年会,获一等奖。有关人员审查发现,其中关于数感内涵的界定“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网上有难计其数的论文.出现一字不差的语句。因此,建议改成自己的陈述。经查,这句话源自《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一书,被人广为引用不足为奇。2两位作者要我帮忙修改。但对我的解释“数的感觉和理解”

5、又不太满意,认为过于直白,缺乏学术味。无奈,只好绞尽脑汁,替她们动笔改为:“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联系量,主动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数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两位作者看了欣喜不已,认为一语道破“心求通而未得”,数感的确是两种意义的统一。也确实是解释数、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但部分读者反映这一界定“抽象、难懂”,“深入了,没有浅出”。的确,理论阐述越玄,实践解读就越困难,两者之间的断裂也就越明显。但深刻与浅显兼备,谈何容易。看来,“众口难调”,权且一并呈现,由读者各取所好。二

6、、数感。想说“爱你”不容易曾经观摩过两节教学数概念的课,难以忘怀.内容分别是“100以内数的认识”、“1000以内数的认识”。前一节课,教师给每位学生发一小袋黄豆(教师悄悄告诉我,她数好的,每小袋100粒),让学生小心翼翼地倒出来,先估、再数,看谁估得准。后一节课,教师出示一叠A4纸,指导语是:“请小朋友们先估一估,然后我来数,看谁估得最准哦。”课后教师说,为了数得快,她拜能者为师,反复练习。课堂表现果然不俗,5、1O、15⋯⋯很快数完,200张。面对这样的教学情境,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我,深感惭愧,感觉自己成了一位

7、必须重返小学补习的人。因为我对豆子的颗数没有感觉,尽管几乎天天用纸,但看着教师拿着的那叠纸,同样估不出大约有多少张。3当时我的第一反应,除了“猜”,别无他法。再一想,可以先数出1O粒、20张,再估有多少个10粒、20张,但毕竟缺乏训练,恐怕还会估不准。学生很兴奋,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猜想”,如同我的第一反应。我感慨两位教师的付出,为了培养学生的数感,课前花费大量精力,充分准备,令人肃然起敬。但又不能不反思。如果说估豆子、估纸,培养的是数感,那么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糖果柜台营业员张秉贵.就是数感极佳

8、的人。想当年,物资匮乏,人们买糖果,少有称上一斤的。张师傅不管顾客要二两、三两还是半斤,甚至还有几两半的。随手一抓,保证足斤足两。“一抓准”成了他的标签。试问:这是数感吗?问题在哪里呢?我陷入深思,终有所获:“数感”与“量感”混淆。研究高等数学的学者可以轻松地说,“数感就是数量意识”。因为数是量的共同属性的抽象与表征,数与量可以混为一谈,例如,变数与变量是同义词。但在小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