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人文精神论

汉语人文精神论

ID:38946332

大小:3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21

汉语人文精神论_第1页
汉语人文精神论_第2页
汉语人文精神论_第3页
汉语人文精神论_第4页
汉语人文精神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汉语人文精神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汉语人文精神论从中国语言学变迁看汉语人文精神的失落。从《汉语人文精神论》中“文化断层与中国现代化语言学之变迁”这一章,我们可以清楚地总结出中国语言变迁经历了欧化,拉丁化,科学化几个阶段。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样几次中国语言史上的大变革给汉语的发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即使其中也有进步之处(例如拼音的产生),但不可否认地是从传统小学到现代语言学的文化断层随之历史地形成,汉语的人文精神随之逐渐地失落。如果説《马氏文通》是文化断层,精神失落的开始,那么使白话文充斥着欧化词语登上大雅之堂成为语言研究的对象,则是又一巨大转折。欧化语文深入到汉语

2、的血脉之中,中国语法学家们套用西方各种语法模式来分析汉语,“主谓二分法”“动词中心论”都生硬地拿来即用,而在面对生动灵活,形式变化多端的汉语,这些条条款款无法解释之时,就对此熟视无睹,甚至削足适履,自造欧化的例句。这不仅仅是语言经受的一次悲剧,更是文化的悲剧。每一种语言的背后都藴含着一种文化,站立着一个民族。任何一种语言的建构体现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方式,民族文化的特质。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民族思维模式的千差万别必然造成语言形式,建构,表意的大相径庭。汉语欧化不单单对整个语言体系造成了伤害,更重要的是蒙蔽了汉语深含着的传统文化的意韵,人文精

3、神的气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出现“切字音”运动,中国首次出现汉语拼音。事实上,对这样一次事件,我们应一分为二的来看。因为在早期从事切字音的开明人士认为拼音字只是汉人“读书时之补助品”,是帮助识字,普及识字教育的工具,这种折衷论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正如申先生在书中引倪海曙的话:“汉字过去要发展,现在和今后也要发展,用拼音来补它的不足,不过是它的一种发展形态,并与不它对立的。”而真正让人痛心的是那些认为汉字“和现代的世界文化的格不相入”,并且认为“只要废弃了汉字,就可以对孔学和整个旧文化作‘根本解决之解决’,甚至还有认为中国样样不如人,不要怕

4、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的言论。对这样的言语,我们除了怒之,哀之,更重要的是拿起人文精神的武器使之自然挖解,轰然倒塌。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依托,是一个民族存在的家园。正如帕黙尔所説:“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脊梁。”如果抛弃了汉字,就等于抛弃了我们的文化,抛弃了我们的家园。一个无家可归的民族,等待它的恐怕只有灭亡。汉语的言语异声绝不是一种落后,相反,它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性的表征,而中国特色的方块字既包含着独特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又有着理解传意的优势。中国每一个汉字几乎由远古象形字演变而言,每一个字形都有着丰富的含义,而且汉字的方形信息是二维的,视

5、觉分辨率高,示差性强,信息量和冗余度大。汉字以形传意,形入心通,图象性强,易于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与思维紧密地联系。汉字研究走上科学主义是对人文性的一种历史惩罚。正如申先生所説:“用冷漠的知性分析取代了辨证的语文感受。它使中国语言学在精密化,形式化,科学化的道路上前进了一大步,然而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丧失了整个传统语言研究的精华——人文性”。中国的语言是人治的,中国的文章重注的是风格和韵味,形式是可以忽略的“得意忘言”“意余于象”,无一不表现着汉语人文精神中的那一点灵动。而西方语法分析的框架成为束缚汉语语法的沉重枷锁,彻底抹杀了汉语

6、独特深刻的人文性。读了申小龙先生《汉语人文精神论》这一部分的内容,我总在思索申小龙先生之所以把汉语人文精神失落的种种赤裸裸摊开在我们面前,或者就是要今人直面这些沉重的错误,真正认识到:“中国语言具有其他语言无可比拟的历史深度和幅员广度”,找回我们所遗失的汉语的文化与精神。从民族语言心理视点,看认知心理的民族特性从民族语言到民族认知心理和民族思维方式,我们在申小龙先生的著作中一次一次地体会两者之间妙不可言的一致性。我们在接受语言,选择语言信息并理解它的时候,总是会按照我们自己熟知的心理认知方式,也即是本民族的认知方式。申小龙先生用现代认知

7、心理学的观点来审视汉语句型,让我们从心理视点这样一个全新而又深刻的角度再一次感受汉语建构中汉民族独特的心理认知方式以及汉民族深厚的文化魅力。散点视——汉语的气合,意合。西方语言的句子是焦点视,句子的谓语动词就是其全句的焦点,灵魂。只要把握了句中的限定动词,就抓住了句子的主骨。显而易见,汉语则不然,按逻辑事理铺排的一个个句读,按心理时间流组织的句子格式,以神统形的句子构建方式无不不体现着汉民族的另一种心理认知方式——散点视。正是由于汉语的句子思维采用的是散点透视的方法,因而句子总是表现出一种动态效果,辅排组织是声气止息的变化,颇有节奏感和

8、韵律感。所以説汉语乃是气合的语言,行云流水。而汉语句读的散点铺排造成句界不严,也説明汉语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以语义关连和表现功能为主,语法关系为副,是“人治”而非“法治”,只要表意无关,形式则可多变,所以説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