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

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

ID:38951400

大小:17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2

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_第1页
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_第2页
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_第3页
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_第4页
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_第5页
资源描述:

《电分实验功率因数的提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课程编号得分教师签名批改日期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电路分析实验实验名称:功率因数的提高学院:指导教师:报告人:组号:学号实验地点实验时间:年月日提交时间:7一、实验目的1.加深对提高功率因数意义的认识。2.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原理及方法。二、实验原理一般的用电设备多属干性负载,且功率因数cosφ较,如异步电动机、变压器、日光灯等。由公式P=UIcosφ可知,当负载功率和电压一定时,其功率因数越低,则要求供电电流越大。这将导致电源的利用率不高及增加输电线路上的损耗。为提高功率因数,可在感性负载

2、的两端并联电容C,如图3-23所示。其原理可用相量图(图3-24)说明。在并入电容C之前,总电流I=I1,U与I的相位差φ由感性负载的阻抗角决定。并入电容C之后,由于U保持不变,故I1不变,但I=I1+IC,由图3-24(a)可见,总电流I以及U与I的相位差φ'均变小了,即提高了功率因数cosφ'。若加大电容值,且选择恰当,则可使U与I相同,如图3-24(b)所示,这时φ'=0,cosφ'=1,总电流降至最小值。若继续加大电容值,IC将会更大,如图3-24(c)所示,这时电流I超前于电压U,电路

3、变为容性,cosφ'反而降低,总电流I变大。最后顺便指出,由于在试验过程中,始终保持端电压不变,而感性负载支路的阻抗值亦不变,因此其吸收的功率P不改变,也就是说,功率表的读数始终不会改变。不过,实验中所并联的电容C并非理想元件,它多少有点能量损耗,但因其损耗值甚微,故一般忽略不计。7二、实验内容:任务一研究不同的电容值对功率因数的影响(1)按图3-23接线,图中感性负载为图3-25(a)所示。其中R元件箱(一)EEL-51,取值200Ω(200Ω/8W)的电阻(注意:取该电阻需用试验台上的交直流

4、转接插孔);电感线圈用互感线圈经顺接串联(线圈的2、3端短接)得到,其参数大约为r=57Ω、L=0.6H;C为元件箱(二)EEL-52的电容箱,先取C=0;调节调压器使电压表读数为30V,且始终保持此电压值不变。将电容值在0~10.17μF之间改变,按表格中的电容值取各个点,记录I、P、cosφ于表3-21中。7一、数据处理分析负载为电阻和电感线圈C/uFI/mAφCosφ(λ)P/W00.09936.87L0.802.300.470.09634.92L0.822.3110.09431.79L0

5、.852.321.470.09229.54L0.872.322.20.08925.84L0.902.332.670.08823.07L0.922.333.20.08619.95L0.942.343.670.08516.26L0.962.354.30.08414.07L0.972.354.770.08411.480.982.365.30.08311.480.982.376.50.08411.480.982.377.50.08616.26C0.962.397.970.08819.95C0.942.3

6、910.170.09631.79C0.852.4277五、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可知为提高电源功率因数,可在感性负载的两端并联电容C,在实验过程中我加深对提高功率因数意义的认识,也了解提高功率因数的原理及方法。7指导教师批阅意见:成绩评定:预习(20分)操作及记录(40分)数据处理与结果陈述30分思考题10分报告整体印象总分7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