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关雎》看孔子的中和美学观点

从《关雎》看孔子的中和美学观点

ID:38997720

大小:35.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23

从《关雎》看孔子的中和美学观点_第1页
从《关雎》看孔子的中和美学观点_第2页
从《关雎》看孔子的中和美学观点_第3页
资源描述:

《从《关雎》看孔子的中和美学观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从《关雎》看孔子的“中和”美学思想——读《中国艺术精神》有悟摘要:徐复观先生所著的《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进行了解构分析,其中第一章重点谈了“由音乐探索孔子的艺术精神”,笔者读罢,联系先前对于《关雎》一诗的学习,结合书中的观点,谨认为孔子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了孔子的“中和”美学思想。下文将从《关雎》出发,诠释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美与善、仁与乐统一的“中和”之美,并简要谈谈中和美学在其他学科领域的迁移。关键词:《关雎》;孔子;中和美学《关雎》作为《诗经》之首,是周公取之民间用以教化南民的乐歌,从它被定为乐歌的时候起,就已经被赋予了“风天下以正夫妇”的政治伦理意

2、蕴,要解读《关雎》,首先要了解其创作背景。《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于是使师涓作淫声,北里之舞,靡靡之乐。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可见殷代末期社会混乱,宫廷公开淫乐,由上至下风气不正,男女自由接触甚至淫乱的社会现象。鉴于殷朝灭亡的教训,周公制礼作乐,并以“礼”作为治国之本,所以整个《周南》作品都以婚姻家庭生活为主题,并以《关雎》作为教化南民的乐章的第一篇,其实就是想从婚姻家庭的角度拨乱反正,从而达到移风易俗的作用。再看《关雎》的内容,一个男子单恋一个采荇菜的姑娘,辗转反侧,卧不能眠,欲虽满却止乎礼,没有丝毫淫乱之心

3、,更没有过分的举动,对淑女的追求也仅限于“鼓琴瑟”“敲钟鼓”。这样的追求方式限定于礼仪的范畴之内,这样的恋爱,既有深厚的感情基础,又表现得平和而有分寸,因而成为儒家典范。《关雎》表面上是一首普通的爱情诗,实则是要通过爱情诗使人们明白礼仪规范,并以之约束自己的行为。掌握好欲望的度,克己复礼。由是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音乐所表现的情感,应该是一种有节制的、社会性的情感,节制的标准当是“与礼相称”。在孔子看来,喜怒哀乐是人情所不能免的,而艺术正是人们用来表现这种情感的手段,适度的情感表现,对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而过滥的情感宣泄,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社会都是有害的。孔子所主

4、张的是适度的、中庸的情感表现,反对过滥的、无节制的情感宣泄。《礼记·仲尼燕居》:“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制中,即相称,即与礼相称。可见“中”的标准是“礼”,与“礼”相称即为“中”。“中和”是孔子对典礼用乐的基本要求,《关雎》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艺术精神,正代表着典礼用乐的“中和”标准。孔子说“郑声淫”,此处的“淫”字,仅指的是顺着快乐的情绪,发展的太过,以至于流连忘返,便会鼓荡人走上淫乱之路。故而合乎孔子要求的美的,应是《关雎》那般不淫不伤、合乎“中”的乐。而后孔子的“中和”美学思想得到阐发,广泛应用于孔子的艺术精神中,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则作为孔子中和美学原则的代称保留了

5、下来。中与和是孔门对乐所要求的美的标准,在中和的后面,便蕴含着善的意味。《论语》上曾有“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八佾》)一段话,可见美与善的统一,是孔子由他自己对音乐的体验而得来的对音乐、对艺术的基本规定、要求。孔子又说:“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在孔子看来,《韶》、《武》都是美的,能给听者带来审美的感受,但《武》之所以不尽善,是因为它为武王时的乐曲,而武王的天子之位是通过讨伐得来的,有违于孔子的君臣纲纪思想;《韶》乐之所以是尽善的,是因为它是舜时的乐曲,而舜的天子之位是由尧禅让而来的,能体现“仁”与“礼让”的道德规范。因此,在孔子的艺术精神中,唯有当美与善、仁与乐相统一时,

6、才是符合孔子“中和”美学的高雅艺术。孔子的中和美学思想不仅体现在音乐中,而且迁移到了其他学科领域:一、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无不透露着中和之美。例如郑板桥画竹,画作必定留有余白,绝不会将整幅纸张填满,这正体现了过犹不及的中和思想,恰到好处的空白,度的精妙把握,更能给观者美的遐想空间,而竹本身亦是高雅之物,郑板桥之竹,绝不旁逸斜出,必定根根向上、挺直俊美,这亦是美与善与仁的体现。二、中和之美在当代文学作品中亦有痕迹。例如龙应台的《目送》,一个长镜头的远望,将对背影的不舍与尽诉其中。写亲情、写背影题材的人一直源源不绝,何以龙应台的《目送》最触动人心中最温柔的那根弦?就是因为世人写这类文章时将送别

7、时的一把鼻涕一把泪写得太过于细腻太过于丰满,太实太满以至于失去了美感,而龙应台却在描写离别情景后轻轻一句“不必追”,作者没哭,却让多少读者眼泪夺眶而出。可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美学应用于写作当中,竟可让文章锦上添花。三、在雕塑建筑领域,亦不乏中和之美。除了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中和的审美眼光对外国艺术同样适用。米洛砍掉了维纳斯最美的手臂,就是因为手臂的美感太过突出,破坏了整体的和谐,从中和的角度来看,断臂维纳斯虽然不完整,可却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