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

ID:38999014

大小:13.59 KB

页数:2页

时间:2019-06-23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_第1页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_第2页
资源描述: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不求甚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不求甚解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运用驳论进行论述的方法。2、正确理解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3、学习用批判的目光对待“一般人”的观点、主张。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明确其表达的中心观点。教学难点:学习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如认识过程的逻辑错误等),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通过层层论证树立自我的观点的方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培根的《谈读书》,也接触了许多名人论读书的名言,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古代的陶渊明是怎么读书的。出示相关ppt二、了解大意,找出主要观点。1、初读课文,(一生朗读,其他同学寻找陶渊明的“不求甚解”在文中什么地方出现的,标注出来。思考

2、:马南邨版的“不求甚解”其含义有几层?一遍不够第二遍、第三遍。明确: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态度)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方法)2、再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和观点全面阐述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进行否定,在批驳的过程中阐述“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观点。3、回味课文内容和观点,你能整理出作者的写作思路吗?第一部分(1):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2-4):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全面分析了陶渊明的

3、读书态度,指出“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第三部分(5-6):提出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并举例加以说明。第四部分(7-8):全面解释“不求甚解”,指出读书不是死抠字眼儿,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第五部分(9):提出自己的观点,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三、深入阅读和重点分析课文1、“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其想法跟一般人是否一致?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2、肯定“不求甚解”的方法为什么要反对

4、马马虎虎的态度?“不求甚解”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所以“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因此,要反对马马虎虎的态度。3、本文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又是用了什么论证方式去展开分析的?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明确文章的议论方式——驳论。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要揭露和驳斥错误的观点,首先得把对方的观点亮出来,这个工作我们把它叫做“竖靶子”。驳论的过程是一个从“破”到“立”的过程。作者是怎么驳斥那个“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错误观点的呢?,靶子树起来之后,怎样打靶子,看看作者

5、是怎样一步步来加以论证的。分组读2-9段。学生独立思考,明确每一段的主要内容。再由前后四人小组讨论,要求轮流发言,说出自己的看法。明确:首先,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其次,阐述了“不求甚解”四字的两层含义;再次,作者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诸葛亮、普列汉诺夫)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更明确地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最后提出自己所认可的读书方法(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PPT展示驳论与立论的特征四、探究方法,为我所用。先明确本文写作思路①竖靶子→引出处→释新义→援例子→引语录→结上文。1、小讨论:如果删去2、3两段,效果怎样?“不求甚解”的说法来自陶渊明,但人们又没有全面准确

6、地理解他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有必要引出出处,加以诠释,以正视听。其二,读者由此看到了错误结论的由来是因为断章取义。既然得出结论的过程是错误的,结论自然也无成立的可能。实际上,我们看到了作者批驳的方向——驳论证。②为了表明自己的观点,作者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说说他们的效果。2、5、6两段援引的两个例子有什么特点?明确:例子一中一外,一正一反,一态度一方法,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对比论证: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五、拓展训练:请同学们用“别人都说„„而我觉得„„因为„„”的句式说一段话,学习运用驳论

7、。视学生发言的踊跃度考虑对下列成语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求异思维,设立新的立意。例如①“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辩:要是读书而不用心,像小和尚念经,其义何来?因为任何意义的理解,是在思考的基础上产生的。②“开卷有益”辩:而我觉得,要想得益,必须考察所开之卷。因为,卷有万千,却良莠不齐。③“咬文嚼字”辩:而我觉得,不必为了一棵树而放弃整片森林。因为,咬文嚼字,会让我们因小失大。明确:成语新解,重在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划清必要的界限,从正名人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