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弥尔心得体会

爱弥尔心得体会

ID:39041314

大小:4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4

爱弥尔心得体会_第1页
爱弥尔心得体会_第2页
爱弥尔心得体会_第3页
爱弥尔心得体会_第4页
爱弥尔心得体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爱弥尔心得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读卢梭的《爱弥儿》有感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就从《外国教育史》这本书中了解到法国思想家卢梭的《爱弥儿》这本著作,这是一本被誉为“只要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卢梭的《爱弥儿》留存在世上,纵令其他教育著述被毁,教育园地也是馥郁芬芳的”的不朽之。卢梭的《爱弥儿》写于1757年,此书主要叙述了虚构的贵族子弟爱弥儿从出生到成年各个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成长过程和所受的教育方法,形象生动,是现代教育艺术的理论杰作。  《爱弥儿》开篇的第一句——“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就让人觉得这是蕴涵着深邃哲理和沸腾感情的文化结晶。它毫不掩

2、饰地表达了自己主张人性本善,主张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在书中,还有这样两句话让我感慨颇深,那就是“绝不损害别人的思想”;“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如果想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代替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的事情。”但是且看我们现在的家庭教育,年轻家长们切身感受到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

3、、舞蹈、英语之间,肆意侵占了孩子们的玩耍的时间,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有多少孩子每个星期六星期日早上,都是极不情愿地被我们从睡梦中拉起,懵懵懂懂地洗脸刷牙,嘟嘟囔囔地背起书包,看得出他还想睡,也感觉得到他不情愿,可是大家都在为儿女的教育增加“营养”,我们如果不补行吗?可怜天下父母心,让我想起某小品里的一句话——“我要我的孩子戴着博士帽出世”。当然家长们的心情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他们急切地想要打造自己心里所设想的完美孩子,于是从小就开始精心地安排着孩子们的发展路线。          然而社会及家庭环境对孩子这样的干涉,都会使孩子觉得不自由,不平等,甚至

4、产生罪恶;任何违背自然的教育方式,都会导致孩子的畸形发展,产生严重的后果。当然,正是家长这样的“催熟”造成了畸形的果实,卢梭说:“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看来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中真的在做最愚蠢的事情。   其实儿童并不是可以任意塑造和填充的容器,不是白板,而是有其固定法则的“自然的存在”。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应把儿童当作活生生的人来进行教育,任何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都是不人道的,不可能长时间存在。“一切出于自然的创造者皆好,一经人手却变坏了。”因此,卢梭极力主张:在儿童的理解力尚未发达之前,要让儿童远离社会,回归自然,到自然环境中去看、去听,不接受世

5、俗的影响。让他们自由地奔跑,尽情地哭笑打闹。回归自然,让孩子采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样培养出来的才是有灵性有个性的孩子。而反思我们当今的教育,虽然一直都在强调改革,提倡给孩子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但是高考选拔制度的存在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使得孩子学习的负担更重了。同卢梭所提倡的这种教育思想相比,我感觉我国的教育始终好像是在培养应付考试的机器,我国现有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的课改任重而道远! 读卢梭《爱弥儿》有感学了比较多,读了比较少,认真读的则更少。现在就卢梭的《爱弥儿》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吧。卢梭这本著作中贯穿的思想是自由主义教育,他强调根据人的自然

6、状态来进行人本教育,以达到最有效的人的自身发展。关于减负 《爱弥儿》一书中贯穿的思想不禁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的家长、儿童、学校以及交织在一起的教育体系。一方面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急的家长们;另一方面,却是越来越被课本压得喘不过气来,甚至连玩耍的时间都几乎没有的深度近视的儿童们。 中国的优良传统“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反映在教育上就是给学生加压理所当然,“加压”的理由是为学生“成才”,然而事与愿违。也许卢梭的影响力还是不够大,尽管他的名言:“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象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的既不丰

7、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到现在依然徘徊在我们耳中,但是却有谁去真正理解贯彻了呢? 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们吧:书包压弯了双肩,深度近视眼镜蒙上了原本明亮清澈的眼睛。快乐的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充斥着,甚至清一色的校服也限制了孩子们的审美自由。本来应该是人一生当中最最美好的回忆阶段却成了成为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 目前,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仍然是中国教育一个棘手的问题,直到今天都有人怀疑有没有必要把减负与教育改革相提并论。姑且不去说这个问题,就上述的教育压力问题就不得不让人们深思:现行的教育体系并不能最

8、大程度上挖掘儿童的创造力。尽管减负的呼声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这种形式的负少了,另一种形式的负却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