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近代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近代

ID:39048046

大小:1.51 MB

页数:40页

时间:2019-06-24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近代_第1页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近代_第2页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近代_第3页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近代_第4页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近代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音乐史与欣赏近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国音乐史此课件参照沈阳音乐学院陈秉义教授《中国音乐通史概述》编写,表示感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袁向辉 本人申明保留此幻灯片版权中国音乐史 近现当代篇(1840年~今)第四章中国近代音乐(清后期、民国前期,1840~1919年)概述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的门户,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时期京剧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0世纪前后,欧美和日本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近代音乐也在这一时期传入我国。我国的许多知识分子为寻求救国真理,纷纷出国留学,一部分学成归国的留学生把欧美、日的一些流行歌

2、曲的曲调填上新词在“新式学堂”中教唱,“学堂乐歌”在我国各地兴起。“学堂乐歌”是我国音乐史中的新事物,它促使了中西音乐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反映近代社会现实和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提供了西洋音乐的技术、体裁和形式,对于“新音乐”的发展具有启蒙意义。近代中国社会中,既有阻碍历史发展、维护旧制度的旧封建文化,又有维护人民大众和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新文化。音乐艺术正是在新旧文化的斗争中发展的。传统民间音乐,如民歌、戏曲、说唱、器乐、歌舞等,从内容到形式都注入了新的因素:民歌中出现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映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斗争的歌曲;明清以来影响很大的戏曲剧

3、种---昆曲,在清末脱离人民、脱离生活,逐渐衰落下去;北京政治形势的暂时安定和经济繁荣给京剧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它博采地方剧种之长,发展成为全国居首的大剧种,京剧著名艺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随着全国各地城市经济的发展,交通的发达和群众多方面文化生活的需要,高腔、昆腔、弦索、梆子、皮簧等声腔系统的剧种相互交融,形成了多种有着深厚群众基础的新剧种,主要有徽戏、汉剧、粤剧、川剧、湘剧、闽剧、秦腔、山西梆子、河北梆子、锡剧、吕剧、黄梅戏、二夹弦、柳腔戏、评剧及各地的花鼓戏、花灯戏、采茶戏等。近代城市中的市民阶层发展壮大,茶楼

4、、戏馆、书场等娱乐场所大量出现,农村的说唱艺人纷纷进入城市。明清时期流传的弹词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各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又产生很多新的说唱曲种,如湖北大鼓、广州粤曲、广西文场、四川清音、扬州清曲、河南坠子、山东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山东琴书等。民间器乐在近代也有变化和发展。苏南吹打乐、河北、山东、山西的吹奏乐在曲调上更为细致和丰富。沿海城市的畸形繁荣,促使了新乐种的产生,如广州一带的广东音乐;以上海为中心,广泛流行于江浙一带的丝竹乐也很盛行而活跃。全国各大城市中有一批文人对古琴、琵琶的乐曲做了整理和创新的工作,出现一些新的演

5、奏曲目,并使不少传统曲目得以保存。欧洲和日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文化传入中国。西洋音乐的初步输入和学堂乐歌的兴起,是我国音乐史上的新事物,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近代音乐有别于古代音乐,它是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其优秀成果属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为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创造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揭开了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音乐的发展也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第一节京剧的发展乾隆55年(1790)为给高宗弘历祝寿,扬州征调“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的开始。此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

6、在演出过程中,六班逐步合并成为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道光年间(1821~1850),许多湖北艺人相继入京,加入“徽班”演唱,这两种戏曲在长期互相交流中,逐渐融合,并以“徽调”的“二黄”和“汉调(也称楚调)”的“西皮”为基础,又不断吸收“京腔”、“昆腔”、“秦腔”以及其它地方小戏、民间乐曲、曲调和其表演方法,形成了以“皮簧腔”为主要腔调并且在全国最有影响的新剧种----“京剧”。背景: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经过十几年的斗争,由于满清政府勾结帝国主义侵略者共同镇压和其内部矛盾而宣告失败,使得政治、经济中心的北京得到了暂时安定和

7、繁荣。因为连年战乱,南方各省的戏曲活动受到影响而无法开展,各地的戏曲艺人陆续汇集到北京。这就使得“京剧”在这一时期有机会和可能广泛地学习和吸收各地方剧种的精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清代画家沈容圃所画的“同光十三绝”画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线索。清朝著名画家沈容圃绘制的“同光十三绝”是一幅有历史意义的画卷,它画出了第一代京剧演员程长庚等五人的戏装像及第二代演员谭鑫培等八人的戏装像。按行当分,他们为:老生: 程长庚(左六),《群英会》中饰鲁肃;卢胜奎(右四),《战北原》中饰诸葛亮;张胜奎(左二),《一捧雪》中饰莫成;杨月楼(右一),《四郎探母》中饰杨延辉;

8、小生: 徐小香(左七),《群英会》中饰周瑜;武生: 谭鑫培(右二),《恶虎村》中饰黄天霸;旦行: 梅巧玲(左三),《雁门关》中饰萧太后;时小福(右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