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

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

ID:39054484

大小:33.50 KB

页数:15页

时间:2019-06-24

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_第1页
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_第2页
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_第3页
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_第4页
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诗经“

2、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诗经“纯取周诗”、“上采殷”与“下取鲁”探究[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  班固《汉书·艺文志》在《六略艺·诗》的小序中写到: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历来注家多注意孔子删诗,对“凡三百五篇”进行解释,然而《诗经》里的诗歌并不全

3、是周诗,而“上采殷”和“纯取周诗”相矛盾,且对“下取鲁”的原因是什么注家未作太多解释。王应麟的《汉书艺文志考证》引《孔子世家》曰:“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可能他认为这句话是强调雅颂的重要性,《诗经》中并非没有周以前的诗歌。陈寿祺《齐诗遗说考》曰:“班固言孔子纯取周诗,则不以国风、二雅兼有周以前作也。”可知陈氏对班固此言直接进行否定。姚明辉《汉书艺文志注解》曰:“纯,专也。  《国风》《二雅》《周颂》皆周诗;《商颂》殷诗;《鲁颂》鲁诗也。”姚明

4、辉认为这三段应分开理解,周诗为主,殷鲁次之,所以并不矛盾。如果这样解释,则无法说通“上采”和“下取”的关系,而且《国风》中也不仅仅是周诗。  笔者以为,要释通此句需对《汉书·艺文志》的源流进行梳理,即探究《别录》和《七略》。班固《艺文志》毕竟是承袭二目而来,他也在总序中写到:“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因此,极有可能此句并非班固所写,而是引用刘向或者刘歆的原文,这也正是本文要求证的。为区分刘向、刘歆的内容,笔者对二刘的政治和学术观念进行梳理,最后回归此句解释,并得出结论,推而广之,区分出班固文中

5、二刘的内容归属。  刘向、刘歆为刘氏宗室,楚元王之后。二人的传记附于《汉书·楚元王传》之后,记载较为详实,近代钱穆的《刘向歆父子年谱》考证也颇为严谨,后人另有零星的记载。从这些史料中能看出刘向、刘歆父子政治思想的分歧。刘向的学术思想在《别录》中有所体现,刘歆的学术思想在《七略》中有所体现,可惜二目已残缺,《汉书·艺文志》中保存的内容又纠葛不清。  《七略别录》有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佚一卷,严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也有辑佚,姚振宗的《七略别录佚文》和《七略佚文》考证也颇详实。从现存资料分析,依据上文可知

6、父子间有政治分歧,而学术分歧更为明显。  一、刘向之法先王  《汉书·楚元王传》曰:“刘向字子政,本名更生。年十二,以父德任为辇郎。既冠,以行修饬擢为谏议大夫……通达能属文辞,与王褒、张子侨等并进对,献赋颂凡数十篇。”  其出身刘氏,凭借祖荫有了官职,除献赋、颂外还曾因宣帝好神仙,献《枕中鸿宝苑秘书》,甚至因此而下狱,其兄阳城侯安民赎罪才重新重用。“上亦奇其材,得逾冬减死论。会初立《穀梁春秋》,征更生受《穀梁》,讲论《五经》于石[键入文字][键入文字][键入文字]精选公文范文管理资料渠。”  《穀梁》、《公羊》都是今文经

7、立为学官,为学术主流,石渠阁又是论古今文经的地方。刘向受《穀梁》的政治和时代影响已十分明显,加之此前他献赋、颂和奇书的行为,都可看出刘向是一个随当时主流而动的人。他的身份地位及年轻时在死罪下活过来的经历,都让他不敢乱发议论,不敢逆众人观点另作他论,但其真实想法果真如此吗?  《汉书》中记录了好几封他上书皇帝的疏谏,因这些都是刘向亲自写的,所以可以代表他的政治思想。  宣帝时,朝政有宦官弘恭、石显和外戚史高、许嘉勾结,形成了一股势力对抗萧望之、周堪和刘向等人。  汉宣帝在两者间摇摆不定,萧望之被逼自杀后,又重用周堪、张猛。

8、刘向作为皇亲,自然要打击外戚,维护刘氏正统,故上书宣帝:“武王、周公继政,朝臣和于内,万国欢于外,故尽得其欢心,以事其先祖。”  可见在刘向心中,法先王,即尊重祖宗之法,以和为贵,才是朝政得以安定关键;反之国家动荡。笔者以为,刘向在这里说的“和”是指一种宗族礼法关系,是孔子的君臣父子各安其职,而这种关系是尧舜以来一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