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_文心雕龙_原道_中之_道_新探索

刘勰_文心雕龙_原道_中之_道_新探索

ID:39063567

大小:955.53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24

刘勰_文心雕龙_原道_中之_道_新探索_第1页
刘勰_文心雕龙_原道_中之_道_新探索_第2页
刘勰_文心雕龙_原道_中之_道_新探索_第3页
刘勰_文心雕龙_原道_中之_道_新探索_第4页
刘勰_文心雕龙_原道_中之_道_新探索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勰_文心雕龙_原道_中之_道_新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刘勰5文心雕龙#原道6中之/道0新探索刘勰5文心雕龙#原道6中之/道0新探索林衡勋(湛江师范学院中文系,广东湛江524048)摘要:本文结合中国哲学对刘勰5文心雕龙#原道6中之/道0进行了新探索。认为5原道6中之/道0的内涵应包括二层面意义:一是这道指天(地)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属心性哲学范畴。二是这道还统摄有文学的圣道传统的内涵,这又包括二层次:一为自庖牺起始,中经尧、舜、禹、文王、周公,到孔子的外在众圣承传序列;二为以/道心惟微0哲学内容为基础的内在/文心)道心0系统,其中以后者为最重要,这对应

2、于哲学/道心惟微0的/文心)道心0,才是领悟天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并创作/道之文0的关键。关键词:文心雕龙道道心惟微心性哲学对5原道6篇在5文心雕龙6全书的重要性,学界已有共识,其中以姜书阁说得最明确:5文心雕龙6的/文之枢纽0/五篇,为全书纲领,而第一篇5原道6又为其总纲0¹。牟世金则进一步指出:/可以毫不夸大地说,若不知-原道.之-道.为何物,便无-龙学.可言0º。港台学者徐复观更把深化已陷入困境的/道0的研究,看作是推进5文心雕龙6研究/必须打开的死结0»。诸位先生的看法,大致已为学界之共识。

3、正因此,龙学界为研究5原道6,揭开5原道6之道之谜不断倾注心血,写出了众多的篇章,发表了诸多看法。诸如:儒家之道说;自然之道或道家之道说;佛道或佛统儒,佛儒合一说;以儒家之道为主,又兼通佛、道说;以及客观的自然规律说等等¼。这些不同的说法,似都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但已有的看法,至今仍然很难说已/真了解05原道6中之/道0为何物。其深远意蕴以及与哲学史、思想史的发端结构之间的联系,仍都需要认真下功夫去探索。在进一步深入探索5原道6中之道的深意的时候,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一个理论前提。这个理论前提应包括三个方面:首先

4、是要明确刘勰的思想立场。学界已有共识,刘勰是一位学贯儒道佛的思想家,他的思想立场,按王元化的看法有前后期之分,前期主要是持儒家的立场,后期则主要转向佛教立场。5文心雕龙6属于前期作品,因此他撰写5文心雕龙6时表现的主要是儒家思想立场。儒家思想在汉以后有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之分,王元化进一步指出/刘勰撰5文心雕龙6,基本上是站在儒家古文派的立场上0½。这样说,当然/可矣,犹未也0。这我们以后再说,不过这已可以作为我们研究的出发点。其次,还要明确刘勰撰写5文心雕龙6的自定历史使命即目的。刘勰所面对的时代文学思潮,表现在

5、文学创作上:因去圣久远,文体解散,辞人追奇逐艳,为文已离本弥甚;而表现在文论批评界:则/各照隅隙,鲜观衢路0,不能引导文学界寻根索源。总之,无论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理论批评都已陷入不正之路。因此怀着时代使命感,并圆追随孔子的梦,他要通过在文学领域/敷赞圣旨0,述/先哲之诰0,从而引导时代文学思潮走上正轨。第三,刘勰的文学视野,不是随波逐流,而是高远深邃,视文学为/经典枝条0,同时文学文体也为五经一根而生发,经典与文学的关系乃谱系树的根杆与枝叶的关系,这是中国文学民族特点的大文学视野。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古代

6、文论纲目体系研究0(批准号:07BZW00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林衡勋(1948)),男,广东电白人,湛江师院中文系教授,从事文艺学教学与研究。#45#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第1期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刘勰撰写他的弥纶群言的文论大作,也就决定了他虽然站在儒家思想立场,确切地说是儒家古文派的立场上,但决不会局限于此,而是必然会调动他所掌握的儒道佛思想因素,共同参与其间,在最关键的道的论述问题上更会是如此。因此,我们在理悟上,也应持开放的视野。以此为理论前提或出发点探索5原道6篇中之道的内涵,笔者逐渐形成了自

7、己不同于时下的看法。笔者认为5原道6篇中的道的内涵不是一般认为的只有一个层面,而是应包括二个层面:首先,刘勰5原道6篇中之道是指天(地)道与心性人道相贯通的天人合一之道。对5原道6篇中之道的这一层面内涵,笔者不准备以主观随意的不着边际的分析/忽悠0了事,考虑到原文不长,因此,我们准备照着文本,跟着作者的思路,作恰当的理悟阐释。5原道6开端劈头第一句是/文之为德也大矣0。这是一句极为重要,也最富争议的话。对它如何解读关涉到对5原道6的思想结构的理解,以及对/道0如何定性的大问题。我认为这句话首先表显了刘勰的学术境界

8、以及对文学的高视野。它以高屋建瓴之势,一句话即与时代文学思潮的/各照隅隙,鲜观衢路0的各色各样的文学观划清了界线。至于具体对这句话应如何理悟,我们先看学界的三个关注点:文、德、大。对/文0,罗宗强力排众说,认为应是/泛指文采0¾,而我们顺原文的理势,则还是较认同日人斯波六郎的看法,认为应是指/文章,亦即文学0¿。对/德0,我与罗先生一样,较认同王元化的看法:/德者,得也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