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开题报告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开题报告

ID:39131346

大小:136.00 KB

页数:26页

时间:2019-06-25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开题报告_第1页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开题报告_第2页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开题报告_第3页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开题报告_第4页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开题报告_第5页
资源描述: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开题报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研究生姓名:李会军所在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学科专业:中国古代史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史导师姓名:陈长琦开题时间:2013年5月31日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年月日填26姓名李会军院系历史文化学院学号2011021180性别男专业中国古代史指导教师陈长琦论文题目中文今注《北齐书》(卷八、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三)英文THECOLLATIONANDANNOTATIONOFBEIQIBOOK(VOLUME8,31TO33)参加开题专家姓名专业技术职务签名张淑一副教授陈长琦教授周永卫教授吴羽副教授1、本论文课题国内外概况和文献综述:《北齊書》唐代李百藥撰寫,作為

2、“二十四史”之一,該書保存了魏晉南北朝後期,尤其是東魏、北齊一段的珍貴歷史,具有無法替代的文獻價值。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等》等目錄學記載,該書唐代中葉以後逐漸散佚,北宋時期僅剩下十七卷殘本。根據清代學者錢大昕考證只有卷四、卷一三、卷一六、卷一七、卷一八、卷一九、卷二0、卷二一、卷二二、卷二三、卷二四、卷二五、卷四一、卷四二、卷四三、卷四四、卷四五、卷五0,共十八卷原文,但唐長孺先生說:“我們認為卷五○《恩悻傳》雖有序有贊,稱齊帝廟號,符合原文特點,但傳文出於《北史》,其中且有刪節《北史》失當之處,痕跡顯然,也不像是《北齊書》原文。所以現存原文實止十七卷。”(唐長孺《

3、北齊書》點校後記,北京:中華書局第一頁)。其餘都是後人以《北史》和唐人史鈔中相關紀傳補全。故後世學者非常重視該書的整理研究工作。首先論述《北齊書》的版本流傳情況,根據唐長孺中華書局點校本《北齊書》點校後記,並佐之以歷代目錄學著作和晚清民初著名藏書家在《北齊書》後所做的序跋,筆者將《北齊書》主要流傳於世的善本扼要敍述。《北齊書》成書於唐太宗貞觀十年(633),唐中期以後逐漸散佚,因此不斷有人對之補缺。北宋初年僅餘十七卷原文,餘外三十三卷皆為後人所補。唐長孺中華本《北齊書》點校後記曰:“補缺情況如下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是以《北史》中相同的紀傳補缺的,也往往有所刪改,這類

4、居多數。二是以唐人某種史鈔補的,這是少數。這種史鈔雖直接出於《北齊書》,但刪節過甚,十分疏略,有時弄得前後不相銜接,甚至文字也讀不通。”26還有幾卷是雜糅《北史》和其他材料而成,如卷三一《王昕傳》以某種史鈔所補,而同卷《弟王晞傳》卻出自《北史》,中間和後段雜采他書。所以,《北齊書》的不缺情況十分淩亂無序,這可能是由於各卷逐漸散佚,也逐漸有人補缺,既非一時所補,亦非一手所補。一、三朝遞修本”(簡稱三朝本)。根據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記載,此書第一次刻板付印最遲在北宋政和(1111-1118)年間。該書原由曾鞏等人校定,徽宗時頒行天下。靖康之變後,刻本失傳,南宋紹興十四年

5、(1144),四川轉運史井度(字憲孟)重加收集補綴,在四川眉山刻印《七史》,這七史分別是《宋書》、《南齊書》、《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周書》。版片原存於杭州,明初移至南京國子監,曆宋、元、明三代隨宜增修補刻壞掉的版片,故稱“三朝遞修本”。這幅版片一直到清代仍在印行,但已經模糊不清,被稱為“邋遢本”。但該本校勘質量較差,為後人所詬病。張元濟《校史隨筆》認為“眉山七史,此為最遜。訛文脫句,不一而足。”但該本是最接近於北宋付刊時《北齊書》原貌。所以唐長孺點校中華書局《北齊書》時以此為底本,這樣處理還是比較妥當的。二、南、北国子监本(簡稱南本和北本)。明

6、朝萬曆十七年(1589),南京國子監祭酒趙用賢在刊刻“二十一史”時,鑒於“三朝遞修本”逐漸漫漶的情況,據《北史》重新校勘刻印新本,這就是“南京國子監本”,簡稱“南監本”。不久北京國子監“二十一史”時補改又有所增加,是為“北京國子監本”,簡稱“北監本”。但是明人校勘古籍時,遇到语句不通之处喜欢臆改文字,致使文句錯訛更多。按張元濟《校史隨筆》說:“明人刻書,每喜竄易,遇舊本不可解者,即臆改之,使其文從字順。然以言行文則可,以言讀書則不可。”(張元濟《校史隨筆》,出自張人鳳編《張元濟古籍書目序跋彙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80頁)但該版本校勘還是比後世精細,而且“

7、南、北監本”也是出於“三朝本”的系統,具有較高的文獻價值,故也作為了唐長孺校勘中華書局《北齊書》的底本之一。三、明末汲古阁本(簡稱汲本)。流傳至今的另一《北齊書》明代善本是明末藏書家毛晉延請名家校刊的汲古閣本“十七史之一”。書成於明崇禎至清順治年間,因朝代更迭,中間有所損失而修補。毛氏所刻流傳頗廣,影響很大,但錯誤也不少,藏書家、校勘家對之毀譽參半。26四、武英殿本(簡稱殿本)。清朝乾隆時開四庫館,下詔編纂《四庫全書》,正史類原已有二十一部,遂將最新刊行的《明史》、幾被廢棄的《舊唐書》和從《永樂大典》中輯錄出來的《舊五代史》,一併列入正史,經乾隆皇帝欽定,合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