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清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清

ID:39366355

大小:3.51 MB

页数:136页

时间:2019-07-01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清_第1页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清_第2页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清_第3页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清_第4页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清_第5页
资源描述:

《华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史-清》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三章清代第一节后金的兴起与清入关前的社会制度第二节清军入关与南明政权的抵抗第三节清前期的政治体制第四节清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五节清前期的学术与文化成就第六节康乾盛世:18世纪的繁荣与危机绪论(一)17-19世纪的中国社会(二)全球化背景下的清代中国(三)20世纪的清史研究第一节后金的兴起与清入关前的社会制度一、16-17世纪东北女真部落的社会生活二、后金政权的建立三、明末大起义与清朝的建立一、16-17世纪东北女真部落的社会生活明朝初年,女真族分为三大部:居住在黑龙江两岸和乌苏里江流域的称“野人女真”

2、或“东海女真”;居住在开原以东和松花江中游一带的称“海西女真”;居住在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的称“建州女真”。明朝继承元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统治,于1375年(洪武八年)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招谕女真各部。1403年(永乐元年)明朝在建州女真居住的地区设建州卫,任命部族首领阿哈出为长官,1412年,又置建州左卫,任猛哥帖木儿为指挥使。明前期,建州女真几经迁徙,到正统年间定居于浑河、苏子河上游(辽宁新宾县境内)。1442年(正统七年),明政府又从建州左卫中分置建州右卫,授凡察为指挥使。至此,遂有“建州三卫

3、”称号。二、后金的兴起与清入关前的社会制度1、后金的兴起2、八旗制度3、皇太极称帝女真族民族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1559~1626年),是明初建州左卫指挥使、酋长猛哥帖木儿的后裔,姓爱新觉罗氏。他从小受汉族文化影响很深。1583年(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以其父祖遗甲十三副起兵。这是他统一女真各部的开始。至1593年(万历二十一年),他统一了建州女真。由于努尔哈赤“忠于大明”和“保塞有功”,明政府先后封他为指挥使、都督佥事和龙虎将军。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又统一了海西女真。同时,他还先后兼并

4、了东海女真的许多部落,征服了散居于乌苏里江和松花江下游、混同江两岸及外兴安岭等地各部族。1、后金的兴起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于赫图阿拉(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即位称汗,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史称后金。2、八旗制度3、皇太极称帝后金天命11年(1626年),皇太极即位于大政殿,以明年为天聪元年。天聪9年,废除诸申(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10年四月,即皇帝位,建国号大清,改元崇德。(崇德)8年8月初9(1643年9月21日)病卒,年52岁。皇太极一生博览群史,允文允武,长于计谋,优礼汉官,建立

5、八旗蒙、汉诸军,运用新兵器,灵活用兵,不断改变战法,所向多捷,为清朝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础。崇德元年(1636年  丙子  明崇祯九年)皇太极即皇帝位,称“宽温仁圣皇帝”,定国号为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于盛京建圜丘、方泽,祭告天地,建太庙奉祖。追尊始祖为泽王,高祖为庆王,曾祖为昌王,祖为福王。皇考努尔哈赤谥为“武”,庙号太祖,陵名为福陵。追封各功臣爵位,并配享太庙。封兄弟子侄为亲王、郡王及诸蒙古贝勒为亲王、郡王,其中封多尔衮为睿亲王,多铎为豫亲王,阿济格为英郡王,豪格为肃亲王。定朝会仪注,王以下各官朝服,定

6、元旦进表以及圣节庆贺仪。定宫中各殿名称。三、明末大起义与清朝的建立1、明末农民大起义2、清朝的建立第二节清军入关与南明政权的抵抗一、清军入关二、南明政权的抵抗三、南北方的抗清斗争乾隆唐英敬制款白釉观音一、清军入关吴三桂,辽东人,出身于官僚豪门。李自成派人前去招抚吴三桂时,开始他曾一度“犹豫未有所决”。但他最终投向满族贵族的怀抱,并请求多尔衮派兵入关。吴三桂大刀和 七星宝剑当李自成得知吴三挂拒绝投降的消息后,遂于1644年4月13日从北京亲自率军东征,至4月21日始抵山海关。当天两军激战,吴三桂失利。第二

7、天,多尔衮率清军赶到,突然参战,大顺军战败退回北京。李自成在山海关战败后,吴三桂引清军进逼北京。京城内外,地主官僚们乘机进行破坏,张贴“私示”,散布谣言,秘密策划应变。大商人也举行罢市,抗拒大顺政权捐饷助饷的命令。加上城内缺粮,米价腾贵。李自成面对这种局势,决定撤离北京,回到关中基地。在撤离之前,4月29日,李自成在武英殿登极称帝。4月30日,大顺军撤出北京。5月2日,多尔衮率清兵入京。二、南明政权的抵抗(一)弘光政权(二)隆武政权(三)永历政权三、南北方的抗清斗争(一)北方的抗清斗争(二)南方的抗清斗

8、争山海关城门洞第三节清前期的政治体制一、政治体制的新变化二、边疆少数民族政策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一、政治体制的新变化(一)中央政治体制(二)地方政治体制(三)清代军制(四)法律制度(五)清初文字狱清代的官员(一)中央政治体制1、议政王大臣会议2、政治中枢的更迭3、满汉分员4、增设的机构:理藩院与内务府文官一品仙鹤补1、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清初最高的权力机构,是根据宗室王、贝勒等共议国政的制度而建立。其制源于努尔哈赤晚期特设的五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