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咸炘论古籍辨伪

刘咸炘论古籍辨伪

ID:3919152

大小:550.4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1-25

刘咸炘论古籍辨伪_第1页
刘咸炘论古籍辨伪_第2页
刘咸炘论古籍辨伪_第3页
刘咸炘论古籍辨伪_第4页
刘咸炘论古籍辨伪_第5页
资源描述:

《刘咸炘论古籍辨伪》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37卷第1期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月Vol.37No.1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SocialSciencesEdition)Jan.,2011刘咸炘论古籍辨伪王化平(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重庆市400715)摘要: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咸炘在一篇短文和若干著作中论述了古书的体例、古籍辨伪的方法和理论。他对古书体例的研究,比如其目录学,深受章学诚的影响,在章学诚的基础上加以推演、补充,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论。他认为古籍辨伪要重视校雠学和辨明书籍的宗旨,且严格定义伪书的概念。在分析一些古籍的真伪时,刘咸炘能够做到不轻疑,不迷信。关键词:刘咸炘;古

2、籍辨伪;古书体例;《伪书谳绪论》;目录学;章学诚中图分类号:K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1)01-0151-07自秦汉以来,古籍辨伪代有其人,不绝其绪,但对辨伪方法和理论的系统总结,却要晚至明代的胡应麟①。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起,受疑古思潮的推动,古籍辨伪再度兴盛。在这股潮流中,有些学者不为所动,依靠对古籍的广博涉猎和深厚的校雠学素养,在分析古书体例、流传的基础上,对古籍辨伪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其中尤以余嘉锡最为人知。大约与余嘉锡同时,僻居四川成都的刘咸炘也阐发了他的辨伪理论,并对古书体例和流传的一些重要特点和现象提出了令人叹服的观点。刘咸炘,字鉴泉,生于18

3、96年,36岁时染病去世。关于古籍辨伪,他并无专著全面讨论,主要文字见于短文《伪书谳绪论》,及著作《目录学》、《旧书别录》、《子疏定本》、《校雠述林》等②。综合这些文字来看,刘咸炘对古籍辨伪有很多引而未发却又颇具价值的观点,值得总结和讨论③。一、对辨伪理论和方法的探讨(一)论“不伪而伪”及古书体例在《伪书谳绪论》中,刘咸炘批评了清代以来的古籍辨伪在方法上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辨伪①胡应麟在《四部正讹》(胡应麟著,顾颉刚校点《四部正讹》,顾颉刚主编《古籍考辨丛刊》第一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160-161页)中将伪书分成20类,归纳出考辨伪书的8条方法。这应算较早对辨伪方法和理

4、论进行系统总结的著述。②刘咸炘的遗著大部分已经收入《推十书》(成都古籍书店,1996年),《伪书谳绪论》的主要内容可见《目录学》一书。《目录学》近年有整理标点本(见《刘咸炘论目录学》,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年),此版本的内容与《推十书》影印本所收并无差别,但书中多见标点失误;黄曙辉编校的《刘咸炘学术论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虽计划中有“校雠学编”,但至今未见上市。2009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了《推十书》的“增补全本”,但此套书非常昂贵,笔者手上暂时没有。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所引《目录学》仍用影印本《推十书》中的本子。为使行文前后一致,《旧书别录》、《子疏定本》等

5、也用影印本,不用黄曙辉编校的标点本。③曹慕樊《目录学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单列一节讨论刘咸炘的辨伪学,但只节抄了《伪书谳绪论》的内容,作者的分析也不多,而且没有提到《旧书别录》、《校雠述林》等书。笔者在修改本文时,得见汪启明教授《刘咸炘论辨伪学》一文(见蒙文通、萧萐父、庞朴等著《<推十书>导读》,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年1月版,第181-191页),汪教授分析刘咸炘的辨伪学思想主要依据《目录学·真伪三》,在梳理伪书名义、辨伪学源流的基础上,总结和评价了刘咸炘的辨伪学思想。这与笔者主要从古书体例和流传的角度评价刘咸炘的古籍辨伪学侧重点不同。收稿日期:2010-09-1

6、0作者简介:王化平(1976-),男,湖南邵阳人,史学博士,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历史文献学。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出土简帛与先秦古书的形成、流传和西汉时的整理”(SWU1009062),项目负责人:王化平。书以辨宗旨、明体例为先: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出,而此事始重。姚际恒依附阎氏,因撰《古今伪书考》,世多称之,然未见胡书,详亦不逮,尤多武断未究之说。及《四库提要》出,而此事始大明,审定之功多矣。当时古文家如姚姬传辈,沿韩之论,习柳之体,亦喜辨伪书,而多以词气为断。迨今文经学家之末流,谓六艺皆孔子所造,孔子遂为作伪之宗,居今日而按古书,几于无书不

7、伪矣。夫经说固偏畸,而词气亦虚幻,皆不如考证之可凭。然考证者不皆详慎,又不皆有校雠之识,往往于不伪者疑所无疑,而于实伪者亦证非其证。故在前代则患误伪为真,在今日反患诬真为伪;在前代失在考证太疏,在今日反失[1]1742在考证太密,此不可不亟辨也。古文家承袭前人,喜辨伪而无创见。今文家偏执门户之见,他们的辨伪也难以凭信。而所谓的文体、词气,又言人人殊,太过主观。考证似乎是最可凭借的方法,但历来的辨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