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

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

ID:39272581

大小:208.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9-06-29

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_第1页
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_第2页
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_第3页
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_第4页
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_第5页
资源描述:

《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前曾有十六个共产党执政国家(定性标准),今何在?今日研究前苏联的当前价值:走好中特之路一、马克思的社会主义革命“共同胜利”论与不发达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看书)马克思:无产阶级将首先在西欧北美几个最具备实现社会主义条件的发达国家取得胜利,然后带动东欧和亚、非、拉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二、俄国十月革命与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看书)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斯大林模式)1、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原因与成就(看书)注意苏联模式背后的价值取向及俄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影响2、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和弊病(看书)

2、第二讲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3、苏联社会主义由改革失败到改向A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到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的苏联B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氏上台后经济体制改革新思路:实行多种形式所有制,把国家所有制逐步改变成为“能带动群众自己民主管理的所有制”,各种所有制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建立和组织“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取消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宏观控制和引导,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生产者,生产要素市场化,加速进行财政、货币和信贷体制改革,国家通过价格、税收、利率、贷款等形式进行调节;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增加军工企业转民用产品的比重,扩大消费品生产比重,在高技术、节约能源和原料基础

3、上实现能源结构变革等。第二讲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改革遭遇的困难和难题:不少干部对改革持观望和等待态度,为维护既得利益不愿放权,甚至公开阻挠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备,尤其是价格、财政、税收等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体制方面没有进行实质性改革,企业追求短期经济行为和“企业利己主义”;对经济管理机构改革行动迟缓,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仍属各大部委,在人、财、物等方面仍受制于主管部门。只针对神经末梢的经济改革难以推进。党的指导思想与意识形态的重大改变(看书155——)社会主义的“新思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欧洲社会民主党人的民主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总统制、多党制、三权分立等)第二讲俄国特

4、色的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C苏联社会主义由改革失败到改向(亡党亡制)原因思考内因起根本作用,欧洲民主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是“和平演变”的根本外因失败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而非社会主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及苏联模式最根本的弊端在于背离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实现人民追求幸福生活和社会公平正义的权利,促进“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苏联模式是国家主义的社会主义而非科学社会主义.戈氏的“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没有错,失误在于在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基础上嫁接西方民主制度的途径,叶利钦进行经济制度配套。改向后的俄国仍是前苏联党政既得利益者及其附庸的天下,劳苦大众们仍一无所有,关键在于马克思的社会所有制被异化

5、为“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国有制变成官有制或权力所有制。第二讲俄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社会所有制与国家所有制的区别:何谓“社会”“国家”,社会是建立在共同的物质生产基础之上的联合起来的人们的整体。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指出,国家和阶级、私有制一样,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上产生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政治统治的工具,是凌驾于社会之上而且日益与社会脱离的特殊公共权力,其作用是协调各阶级的矛盾。国家随阶级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阶级的消亡而消亡。01前南斯拉夫党和国家杰出领导人爱德华.卡德尔1972年所著《公有

6、制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矛盾》一文指出:南斯拉夫原来是个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国家,在革命胜利初期建立国家所有制是必要的。因为“在那个时候,国家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群众革命行动的直接体现,因此,国家在组织新社会的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是必要的,这不仅是为了使国家摆脱经济很不发达的状态,而且也是为了对社会的生产关系进行革命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革命在改变社会关系方面别无他途,而只有把生产资料收归国家,只有通过革命的国家力量强行解除资本主义所有者的权力,只有把私有资本宣布为国家财产,并通过相应地集中积累,即集中社会资本,进一步加强国家财产”尽管国家所有制也是公有制形式,但它是公有制的低级形式,是一种间接的

7、公有制。诚然,国家所有制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曾起过革命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国家所有制“本身也孕育着一种基本矛盾的萌芽,它表现为把工人及其劳动同对社会资本和劳动的其它客观条件的直接管理相分离”,如果把“国家所有制的形式和关系宣布为不可更改的教条,它就会造成使劳动者同公有制生产资料相异化的一定形式再生产的条件。”在国家所有制条件下,社会经济和生产领域的管理职能是“国家政权‘延长了的手’”,“国家机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