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

ID:39306137

大小:38.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30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_第1页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_第2页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_第3页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_第4页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_第5页
资源描述: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单元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近代外国教育思想) 裴斯泰洛齐(j.H.Pesstalozzi,1746~1827)是瑞士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思想家。他接受了法国教育家卢梭的关于适应人的自然本性进行教育的思想,把教育的重点放在慈善教育和普通教育上,努力探索教育规律,改革教学方法,力图通过教育改善人民的生活。为此,他被誉为“贫苦者之友”。他的教育思想在许多国家得到传播,对近代教育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裴斯泰洛齐的生平和教育活动裴斯泰洛齐出生在瑞士苏黎世一个医生的家庭,5岁时父亲病故,他和兄弟、姐姐从小在

2、母亲和一女仆的照顾下生活。9岁时,裴斯泰洛齐开始上学,但由于他发育不良,性格内向,学校生活带给他更多的是孤独和寂寞。童年时代,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在农村外祖母家生活的时期。农民生活的贫困,富人子弟的尽情享乐,使他产生了对穷人的深切同情。从此,“消除苦难的根源”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裴斯泰洛齐生活的时代正是瑞士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时代,旧的农业经济在逐步解体,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当时,法国的启蒙思想运动也影响了瑞士,上大学的裴斯泰洛齐接触到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尔》成了卢梭政治和教育思想的崇拜

3、者。在学校里,他和一些朋友参加了一个进步的“爱国者”的组织。由于宣传社会改良思想,这个组织被取消,裴斯泰洛齐也被迫中断了学业。从此,裴斯泰洛齐走向社会,开始了新的生活。1768年,他在苏黎士附近的“新庄”,建立了一个试验农场,试图帮助农民改善生活,由于管理不善试验失败了。但失败却使他找到了适合他的工作,在抚养自己儿子的过程中,裴斯泰洛齐开始了最初的教育工作。他决心按照卢梭的方法教育孩于,但发现其中有一些缺点。于是,他按照自己对儿童及教育方式的理解,做了观察记录,并记下了“教育3岁孩子的日记”。同时,他也开

4、始关注其他孩子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贫困儿童的教育问题。1774年,裴斯泰洛齐又在“新庄”办起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50个5-10岁的孤儿和流浪儿。裴斯泰洛齐为他们提供衣食,教给孩子读、写、算等基本知识,并让孩子们通过纺纱、织布等手工劳动,获得生活的技能。从当时来看,这个机构既不像工厂,也不像学校,而是一个把教育和劳动相结合,充满亲情的大家庭。裴斯泰洛齐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把一切献给了孩子。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裴斯泰洛齐说,我与他们在贫穷中同甘共苦,我自己生活得像个乞丐,为的是教乞丐生活得像一个人。后来,由于孤儿

5、院人数剧增,经费出现问题,到1780年,孤儿院停办了。从此,裴斯泰洛齐开始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集中精力从事著述。1781年,他以所熟悉的乡村教育生活为素材,写下了他的第一部教育小说《林哈德与葛笃德》。全书从改良主义和人道主义出发,提出人类进步的根源在于通过教育发展人的内在力量,通过立法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这部著作问世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裴斯泰格齐的教育思想受到人们的重视。1798年,受瑞士政府的委托,裴斯泰洛齐在斯坦茨建立了一所孤儿院,收留了80个5-10岁的儿童。在一位女仆的帮助下,他日夜操劳,负责儿

6、童的生活和教育。他与儿童生活、劳动、学习在一起,建立了父子般的友情。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注意对儿童进行家庭化的爱的教育,并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智力、道德和体力的教育。在教育中,裴斯泰洛齐还进行了初等简化教育方法的研究和实验,以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尽管在斯坦茨的努力取得了成功,但由于战争的原因,孤儿院又要改作军医院,裴斯泰洛齐的工作又中断了。1799年,裴斯泰洛齐在布格多夫的幼儿学校任教,继续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第二年,他又担任布格多夫学院的领导工作。在这期间,他写下了《葛笃德怎样教育子女》一书,试图研究出

7、一种简便的方法,不仅使每一家庭的主妇都能掌握,而且还能改进初等学校的教学工作,这些思想构成了“要素教育论”的基础。1805年,布格多夫学院迁到伊佛东,改为伊佛东学院。此后,这所学校存在了20年,在欧洲享有盛名,使得许多教育家和学者先后来这里进行学术访问、参观,一些富人子弟也纷纷前来就学。后来学校由于管理出现问题,于1825年关闭。1827年,裴斯泰洛齐留下最后一部著作《天鹅之歌》而去世。二、论人的和谐发展和教育生活在社会变革时代的裴斯泰洛齐十分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和教育,他的这一教育思想是以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

8、社会政治观为基础的。在他看来,人的发展经过三个阶段:最初,人类社会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中,人是作为自然人存在的;以后,人类进人一种社会状态,人开始成为一种社会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发生各种矛盾和冲突;最后,人类社会进人一种道德状态,人成为一种道德人,通过道德的力量,人类社会充满亲情和博爱。因此,他认为,国家的改革在于人的变革,只有人产生了力量和德行,社会环境才能变化,良好的国家始于良好的公民。重视人的和谐发展的教育观也是以他对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