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精读

《乡土中国》-精读

ID:39349782

大小:165.03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7-01

《乡土中国》-精读_第1页
《乡土中国》-精读_第2页
《乡土中国》-精读_第3页
《乡土中国》-精读_第4页
《乡土中国》-精读_第5页
资源描述:

《《乡土中国》-精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乡土中国》-精读作者:费孝通目录第1-3篇乡土与语言№1导语№2乡土和其上的人№3乡土社会的地方性№4乡土社会语言第4-6篇乡土格局·道德·家族№5乡土社会结构的格局№6伸缩自如的自我主义№7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8两种格局的社会影响№9家大成族№10家族之力第7-8篇男女·礼治№11男女有别(上)№12男女有别(下)№13礼治和法治№14礼治秩序第9-11篇乡土政治№15礼治之衰№16法治之始№17两种权力结构№18无为政治之因№19长老统治(上)№20长老统治(下)第12-14篇血缘·名实·需要№21血缘№22地缘№23时势权力№24名实的分离№25从欲望到需要№1导语乡土是中国基层社

2、会的代名词,它意指中国铺陈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村。在传统中国,农村尽管是社会的基层,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支柱,它维系着小到一个宗族大到整个国家的秩序与结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放在传统中国的语境中,是非常准确的。大部分中国人从出生便接触到土地,伴随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种一年四季的劳作,人的一生都在和泥土打交道。人向土地播撒他的勤劳,土地则在适当的季节向人回馈它的赐予。人和土地的关系是相互而密切的。传统中国的生长土壤环境,主要集中在长江及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这里的土壤既不十分贫瘠,也不特别肥沃,它的程度介于二者之间。土地的产出就主要决定于人的劳作:多劳多得,不劳无获。这种生长环境培养了中

3、国人自力更生的坚韧品格。不愿求人,也不全靠上天的赏赐,而主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所以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很少是认为人的一切劳作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消极宿命论,也很少有全然期待上天神明赏赐的弥赛亚式盼望。传统中国人始终将眼睛望向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卖力耕耘,并充满信心地期待土地不会辜负人的努力与付出。在这种“付出—收获”的循环中,风雨雷电、水旱之灾是常有的事,人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上天的反复无常。这种经历孕育了早期中国哲学精神中的“辩证法”:在“常”中发现“无常”,又在无常中发现“常”;在“有”中发现“无”,又在“无”中发现“有”。所以尽管中国人饱经人世的无常变幻,却仍不完全萎靡自暴自弃;因

4、为他们相信,一时的挫折是世间常有的事情,只要人鼓起自己的意志,人生必能迎来转机。这种坚韧的品格使得中国能历经数千年的波澜起伏而仍得以保存,无论何种逆境仍可直面人生的惨淡,向死而生。№2乡土和其上的人今日导读臧克家有一首诗,《三代》,共21个字: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葬埋。土地,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对于土地的理解越深,便会对其上的社会、文化以及人的理解越透。今天,我们将走近乡土社会,看上面的人,听人所说的话。在乡土中国,土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乡土人甚至认为,土地也是一位神明,它掌管着尘世间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土地就像一位母亲,我们从它怀里出生,临终时又回

5、归到她的怀里。土地既是衣食生活的来源,同时也是情感的精神寄托。与“土”联系在一起的是“乡”,这既是指一个空间概念,也指一个共同生活的社群。“乡”是落实在某一块“土”之上的,也意味着一群共同长大生活的人,这群人是我们自小便熟悉的。在现代社会里,“乡土”似乎成了“落伍”、“老土”、“愚昧”的近义词,但这只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因为知识来源和构成的不同,城里人接触到的知识多数来自书本文字以及时髦的物质文明,而生活在乡土的农村人的知识则是围绕着他们生长的土地。他们熟悉四季节气的更替、气候的差异、各种动植物的生长与习性,更多的是通过对身边这块土地的熟悉来认知这个世界的。这种认知是一种古老原始的传统,远在

6、书本文字之前。在这种传统中,人与自然是一种更为亲密的关系。乡土中的人不是通过文字中的抽象概念,而是以他的经验感知到自然世界的变化,并在这种变化中反思人类自身。在这种感知中,人与自然形成一种互动:自然启发了人,人也体悟(即在实践中找感觉、感悟)了自然的奥秘。所以在乡土社会中的人对于生命有着更为直接贴切的感知,他们看见、听见、触摸、咀嚼来自大自然的不同生命,并最终理解人的生命本身,他会更自觉地将自己纳入自然变化中的一部分,理解生老病死的循环是自然奥秘的一部分。№3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对于土地的依赖使得乡土社会的人在空间上是相对固定的。他们不太迁徙,而是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同样一片土地上生息繁衍,过着大

7、体类似的生活。迁徙大都是在严重的水旱灾或战乱时期等特殊情况下才会发生。从小生长的土地会被默认为死后的埋葬之地,“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是乡土人的生命循环。乡土是他们的摇篮,也是他们的居所,同时是他们的最终归宿。乡土人在同一片土地上一代代地生长,就像一颗种子逐渐成长为大树,树大后要分枝:一片土地上的人数达到一定饱和,便有一批人卷起家当离开,到另一个地方重复种子长成大树的过程。所以,相对而言,乡土社会的总体结构是比较稳定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