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研读会

水经注研读会

ID:39391280

大小:4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7-02

水经注研读会_第1页
水经注研读会_第2页
水经注研读会_第3页
水经注研读会_第4页
水经注研读会_第5页
资源描述:

《水经注研读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水經注》研讀會研讀內容:卷三~四,〈河水〉導讀人:陳識仁2008/1/23一、地理範圍:卷三始於北地郡富平縣(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西南),終於上郡定陽縣(約今陝西省甘泉縣東)。卷四始於河東郡北屈縣(約今山西省龍門縣附近),終於洛陽西北之鄧鄉(今河南省孟州市附近)。二、內容導讀(卷三):※薄骨律鎮《魏書‧地形志》謂:「太延二年(436)置薄骨律鎮」,薄骨律鎮約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市附近。薄骨律鎮雖非六鎮之一,但因地理位置重要,北魏置鎮後,歷由重要將領鎮守,如:奚兠、高稚、刁雍、慕容契、賈顯度、封津等人。其中刁雍值得一提

2、,他於太平真君五年(444)擔任薄骨律鎮將,到鎮後不久,即上表建議引渠溉田,其表文曰:以今年四月末到鎮,時以夏中,不及東作。念彼農夫,雖復布野,官渠乏水,不得廣殖。乘前以來,功不充課,兵人口累,率皆飢儉。略加檢行,知此土稼穡艱難。夫欲育民豐國,事須大田。此土乏雨,正以引河為用《魏書》,卷38,〈刁雍傳〉,頁867。。他建議的具體作法是:富平西南三十里,有艾山,南北二十六里,東西四十五里,鑿以通河,似禹舊迹9。其兩岸作溉田大渠,廣十餘步,山南引水入此渠中。計昔為之,高於水不過一丈。河水激急,沙土漂流,今日此渠高於河水二丈三

3、尺,又河水浸射,往往崩頹。渠溉高懸,水不得上。雖復諸處案舊引水,水亦難求。今艾山北,河中有洲渚,水分為二。西河小狹,水廣百四十步。臣今求入來年正月,於河西高渠之北八里、分河之下五里,平地鑿渠,廣十五步,深五尺,築其兩岸,令高一丈。北行四十里,還入古高渠,即循高渠而北,復八十里,合百二十里,大有良田。計用四千人,四十日功,渠得成訖。所欲鑿新渠口,河下五尺,水不得入。今求從小河東南岸斜斷到西北岸,計長二百七十步,廣十步,高二丈,絕斷小河。二十日功,計得成畢,合計用功六十日。小河之水,盡入新渠,水則充足,溉官私田四萬餘頃。一旬

4、之間,則水一遍,水凡四溉,穀得成實。官課常充,民亦豐贍《魏書》,卷38,〈刁雍傳〉,頁867-868。。酈道元相當注意歷代水利建設,但《水經注》中對北魏當代的水利建設則幾乎未提,《魏書‧刁雍傳》中的這段記載,正可補其不足《魏書》中對北魏水利問題的記載也不多,除刁雍之外,另有崔楷倡言水利以平冀、定數州水患,以及裴延儁修復督亢渠與故戾陵堰,分見〈崔楷傳〉與〈裴延儁傳〉。。酈道元對薄骨律鎮名的由來,似乎特別有興趣:薄骨律鎮城在河渚上,赫連果城也。桑果餘林,仍列洲上。但語出戎方,不究城名。訪諸耆舊,咸言故老宿彥云:赫連之世,有駿

5、馬死此,取馬色以為邑號,故目城為白口騮韻之謬,遂仍今稱,所未詳也。酈道元之所以對薄骨律鎮詳究其名,有其時代背景。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六鎮叛亂,尚書令李崇提出將北方軍鎮一律改為一般州郡的意見。但此議未被採用,逮東西部敕勒又起而叛亂後,北魏朝廷才物色軍鎮改制的人選:9明帝以沃野、懷朔、薄骨律、武川、撫冥、柔玄、懷荒、禦夷諸鎮並改為州,其郡、縣、戍名,令準古城邑。詔道元持節兼黃門侍郎,馳驛與大都督李崇籌宜置立,裁減去留。會諸鎮叛,不果而還《魏書》,卷27,〈酈範傳附酈道元〉,頁995。。東西部敕勒之叛,朝議更思(廣陽王元

6、)深言,遣黃門侍郎酈道元為大使,欲復鎮為州,以順人望。會六鎮盡叛,不得施行《魏書》,卷18,〈太武五王列傳‧廣陽王元深傳〉,頁430-431。。酈道元何以會成為這次任務的人選?酈道元撰注《水經注》的時間,是在第二次免官到出任御史中尉間的閑賦歲月,他在歷史地理方面的豐富學識,正奠基此時。既然改鎮為州時,其郡、縣、戍名都必須「準古城邑」,那麼必須對過去的郡縣地理沿革有所認識,才能勝任此事。從《水經注》中對古地名沿革的注重及記載來看,可知酈道元是極為熟悉地理沿革歷史的人,因此,也就成為改革諸鎮為州郡時的最佳人選。從注文中「訪諸

7、耆舊」一語看來,酈道元當時確實曾親至薄骨律鎮,並且詢問當地耆老關於薄骨律鎮名的來由,為改制做準備。可惜的是,北方軍鎮接連叛亂,國勢漸不可為,酈道元藉地理學識為國效命的機會也就無疾而終。※歷城注文中有「太和初,三齊平,徙歷下民居此,遂有歷城之名矣。」(頁40)此處紀年或許有誤。按:北魏平定劉宋徐、兗、冀、青、豫諸州一事,時間在獻文帝皇興二、三年(468-469),當時酈道元之父酈範曾隨軍征伐,向主將慕容白曜獻策,卷十三〈漯水注〉中也有「魏皇興三年,齊平,徙其民于縣,立平齊郡」(頁229)的記載,可見酈道元對此事相當熟悉,應

8、當不致弄錯。當年北魏平定三齊後曾徙民充實京師,大抵在平城附近,似乎沒有遠到富平縣的記錄,或者這裡的「徙歷下民居此」是另有其事。故楊守敬在《水經注疏》中說:9吾意太和初,必亦有徙民之事,而史略之。酈氏溯厥由來,故有三齊平之說,特置於太和初之下,致成語病耳楊守敬、熊會貞合著、段仲熙點校、陳橋驛復校,《水經注疏》(江蘇古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